昨天Ecogarden的瀏覽人次圖、好像20世紀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喔,事實證明要不是我有科學魂,怎有勇氣把這麼丟人現眼的訪客數po出來咧?
Home
▼
2011/5/25
2011/5/24
登山雜感
<像這樣可人的箭竹草坡,一旦起霧連自己的手指都看不到,很容易迷路>
昨天在找行程資料的時候,不小心看到一長串的系列文在討論最近發生的白姑山難事件,於是想起助理幾個禮拜前在山上跟我談起這件事,其實R&B沒接受過什麼正統登山的訓練,常常一起組成三人組的Wesley雖然是成大山協的社員,不過屬於社上以鬆散聞名的三三小隊(但是還是很可靠就是了,會在山上用三角定位法喔,看得出我很怕以後Wesley氣到不跟我一起爬山吧 XD)。
以上這麼多廢話是要說明我們都不是主流山界人士,所以很少上論壇喇賽,結果lag這個大新聞。
在山上閒聊後,我那天走在山徑上,一直沒辦法停止回想白姑的山徑哪裡比較容易迷路這件事,昨天看完整個討論串之後,才比較清楚整個事件始末,根據我的推論,這件事之所以會造成這麼大的迴響,原因有幾個:
1) 葬儀業者推測登山客在山上撐了50天才死亡(聽還寫了遺書,所以家屬特別不能接受)。
2) 登山客迷路的第一時間有用手機聯絡女朋友(感覺近在咫尺)。
3) 一開始的報案經過台北市警察的表現很官僚,而家屬善用媒體把他批露出來,事後也不排除國陪申請。
其實一般人很難想像在山上會遇到的情形,我早就放棄跟沒爬過大山的人解釋了,要瞭解山裡的情況,唯有親自去走一遭才能明白(可能一次還不夠)。
關於第一點,記得某次在木杆鞍部,跟Buya閒聊到他在這裡的一次搜救經驗,當時他說沒裝備的平地人在山裡頂多撐過2天,有裝備大概也頂多一星期,我還蠻贊同的,畢竟都市人在山裡會慌,一旦淋濕或受傷就很麻煩,其實山上的低溫使屍體不易腐壞,我看過溪谷裡老死的山羊或是中吊子的山羌,將近一個月根本都還沒爛,南三段的水鹿屍體大概有一年了,皮毛跟內臟也都完好(除非被黃鼠狼回收),所以我不認為這位登山客能撐過50天,其中還下了三月雪,況且50天後還有殘留的食物實在很難想像。
此外,現在由於基地台的普及,在偏遠的山區常會有手機訊號,有時候山頂甚至有3G訊號可以上網,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地方的易及程度,有些地方甚至要兩、三天路程才能到達,差不多十年前吧有一次我在知本古道探勘,那時全隊已經迷路了一天,我背包裡的手機忽然響了嚇我一大跳,原來是要面試的電話,那種感覺還真是難以形容的古怪,事隔這麼多年,現在有些登山地圖連哪裡有手機訊號都標明了,所以如果白姑登山客手機還有電(後來摔毀了),留在有訊號的原地指揮搜救者,生存機會應該能增加不少。
登山客最後是在溪谷被找到的(海拔1500還是2000至今還沒釐清,差很大啊!)
迷路又疲憊的登山客選擇往溪谷走倒不難理解,因為想下山啊!況且往下走感覺比較不喘,一般人會想,順著河流就走出去了啊!其實不然,台灣高山的溪流太險峻了,往往最後是被崩壁或瀑布阻隔無法前進,所以迷路的時候應該上到制高點觀察地形(Buya就是麼做)。
十幾年前某次在屯鹿池接近營地時因為起大霧伸手不見五指,我只不過為了要避開一個蛛網,岔開了一小段箭竹草原就迷路了,當時心中真的十分恐慌(那時還算是菜鳥級吧),後來奮力爬上一個小坡大喊前方的Brian,他才用頭燈指我走回正途,從此我就瞭解在山上正確的判斷常常要違反你的本能,不過說起來容易,事隔多年我在中央尖山下溯小瓦黑爾溪時,也幻想能順流走出去(結果當然不可能)。
近兩年來登山時比較開始會思考一些事情(多少累積了一些錯誤經驗),的確,下坡時(或回程)比較容易迷路,因為路跡比較難判斷,尤其是某些比較少人走的中海拔2000-2500m山區,或高海拔箭竹草坡,常不知不覺就走到獸徑了,而登山客一旦心生懷疑,立馬就要回頭確認路徑的正確性,不能心存僥倖亂走,導致最後連回到原途都有困難。
而且最好不要摸黑走,如果不得已(冬天白日短、路程比較長,或腳程比較慢),那麼建議摸早黑(凌晨出發)而不要摸晚黑,我發現人在下午的判斷力衰弱許多(尤其是走到傍晚通常很累了),而早晨剛出發時體力還充沛,此外,摸早黑是越走天越亮,晚黑是越走天越黑,心理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這件事在網路上還引發了獨行與跟團的爭議,有很多人譴責獨攀者,甚至有人建議立法禁止,老實說,結伴登山多個照應是沒錯,尤其是發生墜落或高山症等意外事件時,前提是隊友的體能跟經驗相當,個性也相合,符合上述條件的話,我覺得3-6個人是最適宜的團隊大小(1-2頂四人帳)。
但現在流行的商業性登山,隊員通常是臨時組成的雜牌軍,人多嚮導少,連睡袋也不用揹(搞不好有人連水跟行進糧都不揹了),像這種偶爾入山(在山頂大呼小叫)的團體,私以為比獨攀者危險許多,其實獨攀反而會比較謹慎,裝備資料都比較齊全,以我個人來說,如果跟某些有經驗的朋友一起去,就會少帶很多東西(打著反正這些朋友都會揹呀的主意),要是自己走,或是帶沒經驗的人上山,壓力就很大,只好乖乖把點檢表拿出來了。
還有最近流行在網路上揪團的行為,我也覺得頗不可思議,老實說連國外自助旅行都可能跟朋友或情人分翻臉了,跟不熟的人爬山簡直自找麻煩(遇到白爛不做事或個性差的就算了),臨時還給你說走不動或身體出個問題簡直哭都哭不出來,不知道能不能依靠的隊友,私以為不如不要,之前找南三段歷史篇的資料時,就看到10年前的一個山難事件,類似上述的情況,當事人掛的真是太冤枉了。
拉哩拉雜的寫了一大堆,也不知道要幹嘛(不寫出來在山上會一直想,好恐怖),希望能給也在山裡活動的朋友做參考(希望是啦),就醬了。
2011/5/23
南非桌山國家公園行腳
<煩惱不知要走哪一條路的Brian>
很少人知道,整天在山裡面亂亂蛇研究森林生態的我們,其實也跟學校裡的老師一樣面臨著烤雞的壓力,時不時得發表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文章(科學或科普方面的),以下這篇就是為了今年交差用的(全文登於今年春季號的台灣山岳),這裡補充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照片(例如上圖那個怪人)。
話說2007年的非洲卡車行終點站抵達開普敦(天啊!真是歲月如梭),我們在LP看到桌山國家公園有健行路線的簡述,也沒多想穿著涼鞋就去走了,結果行程還有點操…
剛搭乘纜車上桌山俯瞰山下的市區(才一大早就雲霧繚繞囉)。
開普半島植物區界(Cape Floral Kingdom),在不到台灣三倍大的面積內,就有8,500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將近70%是特有種,估計僅桌山國家公園 (面積221平方公里,比陽明山國家公園還小)就約有2,300種植物,植物多樣性以全球角度來看絕對是數一數二,(台灣有將近4,000種植物,算是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島嶼,也遠遠不及),而占地才57平方公里的桌山山區,就有將近1500種植物被紀錄,由於桌山的生態資源是如此豐富,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為世界遺產(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
桌山上有著規劃完善的步道系統,每天的早上10點與12點,遊客中心提供免費的解說導覽,只要在標明會合點的解說牌地下集合即可,若趕不上解說時間,也能很輕易的循著指標自行導覽,走在遊客中心附近的環型步道,你很容易遇到一種可愛的動物,岩鼠(Dassie, Rock Hyrax),大剌剌的在步道附近的岩石上做日光浴,雖然名字裡有個鼠字,這種動物的近親卻是大象,這裡的岩鼠幾乎已經不太怕人了(很欠揍的感覺)。
此外還有披著亮麗羽毛的橘胸太陽鳥 (Orange-breasted Sunbird),伸出長長的鳥喙啄食蘆薈屬植物的管狀花朵,又一個達爾文演化論活生生的例子,非洲的鳥多半都美得叫人嘆為觀止,況且在這裡不需要大砲鏡頭,也可以捕捉到這些小精靈們美麗的身影。
桌山上的植被類型是一種被稱之為Fynbos(南非荷語,細小的灌木之意)的灌叢,主要由四大類植物組成:杜鵑花科的石楠矮灌叢(Heath)、帚燈草科(Restionaceae)的草叢、球莖植物(很多庭園裡的球莖花卉來自於南非)、山龍眼科帝王花屬 (Protea) 的灌木 (南非的國花帝王花便是此屬的植物)。而塑造桌山植被景象的自然條件也有四個:夏季的乾旱、貧瘠的土壤、終年的強風和週而復始的火災,在桌山健行時,不妨思考一下這些生態條件所形成的地貌。
說到週而復始的火災,如同台灣的二葉松林一樣,火災對當地的生態系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植物會有果實延遲開裂的現象,而種子在成熟後甚至能在母株上停留將近數個月,等待夏天乾季發生的火災誘引發芽,這個特性使當地的花朵,例如帝王花或蠟菊 (Everlasting, 類似台灣高山上的籟簫),成為頗受歡迎的乾燥花而吸引許多人用來裝飾室內之用。
破壞莊嚴帝王花的Brian(其實是被我叫去當比例尺)。
好可愛的石楠花。
活著跟乾掉也差不了多少的蠟菊。
為什麼桌山頂是平的呢?在一億3千萬年前,當岡瓦那大陸分裂時,開普敦半島斷裂成數個山塊,桌山剛好斷裂成水平方向,而且有一整塊水平的沙岩岩床位在山頂。但沙岩其實非常堅硬,很難風化成土壤,而桌山地區將近1,000公釐的年雨量,也把僅剩的土壤都沖蝕殆盡,因此長在貧瘠酸性土壤中的Fynbos其實沒什麼營養也不好吃,所以不像非洲其它區域,桌山國家公園沒什麼大型草食動物分布。
當天我們所走的是全長約7公里左右的健行路線,首先搭乘纜車上到桌山頂的上纜車站 (Upper Cableway Station),接著循指標往西桌山 (Western Table) 區域走,通過中桌山 (Central Table) 地區,在這裡可以觀察到桌山特有的濕地生態系,五顏六色的帚燈草叢點綴在窪地水池中,許多有趣的濕地植物,例如毛氈苔,則零星生長在水池邊。
毛氈苔。
構築完善的木棧道,使健行者能避開濕滑區域,也不至於對當地濕地植物造成衝擊。之後步道的石塊上出現黃色腳印的標示,沿著這些腳印前進,就能到達標高1,088公尺的桌山最高點 (Maclear’s Beacon),這個石堆是以桌山頂的冰磧石堆疊而成,冰河在桌山頂的岩石上留下不少擦痕,仔細觀察或許還能發現冰河活動的證據喔。
最高點。
通過Maclear’s Beacon之後繼續沿著步道往南走,循著骨架峽谷 (Skeleton Gorge) 指標,這一段的步道比較濕滑,不時有小瀑布在步道兩旁出現,接著一塊你一定不會錯過的巨大岩石,早餐石 (Breakfast rock),在你面前出現,附近展望好之處還真的有幾位遊客在此野餐。
通過早餐石之後步道在此分叉,此時你左轉向下坡走,循科斯坦伯斯 (Kirstenbosch) 植物園指標方向走,這段下坡有點累人,但是景色十分優美,不一會,植物園藍色的蓄水池及縱橫的步道系統就在你眼底下展開,不過別高興的太早,還有好一段下坡等著你呢! (事實上,步道全程的下降高度有1,000公尺左右哩),通過最後一個分叉指標,往Garden Tuin (Tuin就是荷語的花園) 方向走,山徑就自然與植物園裡的步道會合了。
位於桌山山腳下的科斯坦伯斯國立植物園 (Kirstenbosch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以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官員Johann Kirsten命名,雖然不在桌山國家公園的轄區,這個名列世界七大植物園的世外桃源也很值得停留,植物園佔地532公頃,有300多年的歷史。
走了大半天累人的山徑之後,你可以在園區裡的戶外餐廳稍做歇息,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園裡不但可以欣賞南非特有的豔麗花草,還是賞鳥的好所在,況且這裡的鳥都不太怕人,連在戶外咖啡廳用餐時都會有珠雞 (Helmeted Guineafowl) 或其它的小鳥來撿拾麵包屑呢!
棚架上的怪雞(想偷吃東西)。
那時還不太會用單眼,結果拍出來的照片都手震,氣屎人了。
2011/5/19
開創Ecogarden發文新風氣
耶,今天我騎歐多麥回家時靈機一動,幹嘛不直接引用我在FB的照片發文,多方便啊,不用在那裏照相上傳又縮圖的,折騰一番發文的衝動都消失惹,雖然照片不怎麼稱頭,心境可真是海闊天空啊。
上圖是我今天做晚飯前開的紅酒,話說種花冥國的法律規定寫到含乙醇的飲料要加註警語,害林北的美食寫作魂都屎光了(最近說話的語氣被小紅傳染),不過我在這裡還是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葡萄酒選酒法則:
簡而言之,選那個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在酒莊裝瓶的酒),若是西班牙或義大利酒請自行舉一反三,這種酒多半能反映出酒莊的風土(Terroir),是在地的小農裝瓶,經過我一年來的試驗,很受用。
再分享一張今天孤獨的晚餐(淚),大阪燒,大創買的專用鏟今天終於派上用場囉,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紅毛國分享過的大阪燒做法? 不是我吹牛,上個月到大阪深造過的本人,做出來的大阪燒可是更道地惹。
2011/5/18
好脾氣的貓
請看0:35秒,本來要八人的貓,回頭看到是小屁孩就算了不計較,片名「憤怒的貓」,應該改名「好脾氣的貓」才對。
這幾天為了下一篇論文潛心研究「多變數分析」之餘(說到這,修改好投出去的文章都快一個月了也沒回音,澳洲人的工作效率真差),閒暇時間就閱讀宅女小紅的部落格與批踢踢就可版放鬆心情,一不小心就把5百多篇的小紅垃圾文看完了,感覺十分空虛。
Brian到深圳(新注音念ㄗㄨㄣˋ,自然輸入法卻是ㄐㄩㄣˋ好奇怪)出差,在家裡悶到不行,只好趁涼爽天氣,開一瓶紅酒消消愁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