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棲蘭攀樹調查的過程,有許多研究發想,想做個筆記下來 (因為如果PO在FB,沒隔幾天就不見了)
這次上樹,初心是要請台大的小學妹,教我如何在樹冠層裡離開主繩、使用短繩移動的技巧,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在樹上拋繩,設置新的固定點,固定點通常有兩條(或以上),利用Blake摩擦結,控制兩條繩子的角度,調整人在空中的位置,不過說起來簡單,我看光站在空中丟throw ball就是一大問題,不過這只能靠多練習來彌補了,此外,"爬野樹裡的人"這本書裡介紹的,在樹上移動或脫困的一些小技巧,我看也只有實際遇到情況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第一天是在林道130,過去台大森林系在這裡有6棵扁柏樣樹,由於已經設好引繩,我們只要把主繩替換上即可,60米的主繩升上去後只剩下2-3米,估計固定點大概有25米高左右。
這裡的突出大樹比較分散,冠層環境通風光線充足,顯得比較乾燥,附生植物比較少,我也是直到上到固定點才發現主幹上長著一塊著頦蘭(Epigeneium spp.),往樹冠外層約2公尺處,則長著一叢豆蘭(Bulbophyllum spp.),沒開花不敢確定是不是鸛冠蘭。
這天從台北出發,下午才開始爬樹,典型的霧一過午就瀰漫整座森林,加上東北季風,基本上是在霧裡爬樹,迷迷糊糊,沒想到霧有時散開,還能在樹頂上看到對山的扁柏同伴。
身處25米高香味四溢的扁柏之上 (沒想到這麼香),真的能暫時忘卻人間的諸多紛擾…
可惜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待4人都抵達樹上就差不多傍晚了,只好垂降回地面,發現我這條11mm的靜力繩,用grigri下降時摩擦力超大的,搞得下樹時手臂比上樹還酸 XD
第2天往鴛鴦湖區邁進,這裡的森林顯然與130不同,環境潮濕許多,扁柏的樹枝上也長著超多的苔癬包。
沒想到一離開地面的灌層,爬升到10公尺左右的空中就豁然開朗,整個光線濕度都跟地被層顯然不同,定睛一看,四周大樹的枝條上都是盛花的一葉蘭,在想還好一葉蘭裡也有愛爬樹的個體,她那些長在岩壁上的同伴們,早就被短視的人類採擷殆盡了。
上升的途中經過的幾株,雖然快凋謝了,還是粉可愛。
更神奇的是發現每個橫向枝條的苔癬包上,都萌發著無以計數的扁柏小苗,終於了解“爬野樹的人”這本書裡所描述北美紅杉的“樹中樹”現象,這真的超乎我想像!
幫看倌著色一下看得更清楚 XD。我猜想在枝條末端的小樹應該沒法長太大(養分不足),或者會因為承重過度在颱風來襲時樹枝斷裂,而某些長在主幹與側枝轉折處的小苗,據說最後根系能跟母樹融合(還有待證實)。
我忽然想到不知道一棵大樹上有多少扁柏小苗? 生長位置? 齡級分布? 不過研究方法還沒想出來 XD
這裡的附生植物與130顯然不同,除了一葉蘭,還看到許多高山越橘、書帶蕨等等,可見附生植物果然是最敏感的微環境指標啊!
在想如果能在不同林分的不同冠層位置放上儀器來記錄微環境,結果應該會很有趣。
我很想知道像這樣一棵大樹上的附生植物(包含維管束與非維管束)的biomass有多少? 因為我第一篇附生植物的研究就是在福山植物園調查闊葉樹上的附生植物生物量,不過想到這件工程之浩大,實在是不太敢下手 XD
結束2天的調查回辦公室以後,裝備全都溼答答的,繩子不但有泥還有樹脂,清理起來累死人了,老實說真的很佩服這些森林系年輕一代的刻苦耐操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