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今年二月在依麻林道遠眺太麻里溪的出海口,現在應該面目全非了吧>
水災過後,如過去一樣,檢討的聲音排山倒海而來,多半集中在未來如何防治水災,山區居民要不要遷村等議題,然而台灣的水災真的能夠根治嗎?遷村能徹底解決問題嗎?
首先我們要瞭解台灣是一個地質年代十分年輕的島嶼,山陡水急,地質又十分破碎,加上位於地震帶及颱風行經路線上,台灣的地貌整個是不停變動的,居住在這塊島上的生物,想要與之抗衡,倒不如想辦法去適應她。
而未來的氣候,在全球暖化進行下,更是難以預測,目前只知道暴雨跟乾旱等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會持續上昇,許多歐美先進國家已經開始思考的不是如何阻止氣候暖化(因為已經無法阻止,只能延緩),像荷蘭等低窪沿海國家,開始反省過去的圍堵治水政策,而考慮更生態的還地於水方式,利用濕地的涵養功能來降低水患發生的強度(
連結)。
<台灣的地貌處於不停變動之中,上圖是921地震九份二山震央>
<山區的地形更是年年不同,上圖是毀掉中平林道的玉林橋大崩壁,橋勒?早就飄到太平洋海底了>
<每次颱風侵襲,山裡面都會有這樣的倒木,這次就是雨太大,把倒木都一股腦的沖出來變成飄流木了>
這次水災被牽拖最慘的是中央氣象局,說句公道話,台灣的氣象紀錄資料不過百年,而且過去多半設置在平地的都市區域,山區氣象站的設置都是近十幾年的事,雨量原本就是最難預測的東西,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加上台灣地形複雜,常在野外跑的人都知道,往往這個山谷大雨滂沱,轉個彎過個稜線就陽光普照,中央氣象局若像CNN這種外國媒體隨意加重災情預測,結果不準,也是會被罵到臭頭,台灣氣象局的預算怎麼跟日本和NASA比,一分錢一分貨啦,況且就算中央氣象局神算雨量精準區域,土石流監測也得配合,難道颱風一來那些山區的居民(
They)就得全員撤退,螞蝗你知道台灣的山地村有多少嗎?大概只有幫他買票的地方幹部搞的清楚吧。
<原本湛藍無比的太麻里海岸線>
又有平地人說:那些地方本來就不適合居住,不如遷村吧。
若按照台灣的先天條件評估,根本沒有適合人類安全居住的地方,你以為台北市很安全嗎?500年前也是雲夢大澤而已,這也是我強烈反對台灣有四座核電廠的原因,工程人員所謂的建築強度,也是根據過去的氣象地質資料統計而來,這些監測資料最多不過百年,可靠嗎?
更何況遷村談何容易,除了要當地人意願配合以外,遷村等於把他們維生的能力連根拔起,在山上的生活簡單,多半自給自足,一年恐怕花費不到一萬塊台幣,遷村之後,要這些瞬間失去土地的人如何謀生,台灣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滿了,自動自發來平地討生活的
三鶯部落,還不是像流浪狗一樣被驅趕(雖然螞蝗把他們當人看),其實山裡大部分的聚落還是位於比較安全的河階台地上,原住民的祖先不是隨便建立村落的,所以就地重建還是比較可能的選項(當然居民的意願第一),在重建之前,地質調查跟設立監測儀器是必要的措施。
<台灣的山高溪水陡急,上圖的秀姑巒溪口,從中央山脈到出海口不過30公里左右>
於是你就問了,如果原住民祖先建村的地方應該很安全,為什麼又會發生土石流滅村事件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台灣沒有國土規劃。
過去在本小格刊登過不少福爾摩沙美景的照片,那是因為我想和大家分享台灣美的一面,事實是,台灣的山地開發根本處於無政府狀態,而且台灣人健忘的可憐,每年颱風季這些地方就會變成災區,而冬天的乾季一來,就開始拼命開發,我每個月經過的合歡山區,從去年11月到今年7月(因為今年春天少雨),就不知道又多開發了多少片高麗菜田、茶園,豎立起好幾棟巨大的"民宿"。
有一次朋友帶我去看一座雄偉的民宿,我站在前面目瞪口呆,發問:「民宿不是5間房以下嗎?」。他說:「不知道ㄟ,可能他們有辦法吧!」。
有辦法。
台灣人是很善良沒錯,可是你有時實在不能忍受某些台灣人短視近利跟鄉愿的程度。
猶記得去年帶荷蘭人跑山地的樣區時,經過一片又一片的茶園跟果園,荷蘭人終於忍不住問了,你們政府難道不能把那些自己牽的灌溉水線統整成一條水管一起用嗎?我實在不知該如何回答。
之後又有個很蕃的荷蘭老師要我把論文納入landuse(也就是土地使用)這個因子來考量,我說台灣沒有他還不相信(荷蘭人不能相信世界上沒有國土規劃這件事),我火大了就說,因為台灣人不知道何時會被中國併吞所以不想規劃總行了吧。
<山區裡持續興建的雄偉民宿>
<山地農業是以緩慢但執著的速度一點一滴的啃食我們的山地>
<山區裡雜亂無章的引水管線>
其實我很同情那些在山裡面謀生的農民,當然不包括上山開發的財團和某些欺騙原住民土地的平地人,雖然已經是陳腔濫調(可是從來沒有執行),
政府應該管制山地農業的開發,並且將重建款項用於發展永續的地方產業,然而可以預期的是:『這些重建款項,有絕大部分可能還是化為無數筆的小型工程款,然後,在下次大雨來臨時,隨著滾滾黃沙流水而去。』(
小地方新聞網)
台灣過去15年間,每平方公里的道路密度從791上升到1070公尺(這還不包括山區居民自行開拓的農路),因為公路能帶入機具跟人潮,隨著公路深入山區,台灣的山地越來越千瘡百孔,落到山上的雨水沒有樹木根部的涵養,一下子就匯集,當土石含水飽和之時,就走山了,下游的村落就滅村了,蓋再多堤防、山坡覆蓋再多水泥都沒用,這也是我為什麼強烈反對興建高山公路甚至高山纜車的原因,原本機具難以到達的地區都可以到達了,因為台灣人的短視跟貪婪,好像農村武裝青年歌詞裡所唱的:
你咁知道大自然咧對咱哭爸。
<帶入平地人潮的山地公路>
<每到颱風季就柔腸寸斷的產業道路>
<這麼陡峭的山坡也有人種植柿子>
<上圖的柿子園不到一年後就崩掉了,然後用小型工程款覆蓋水泥,這就是我們對待福爾摩沙的方式>
<台灣的山地農業一直無限制的在增長,可憐的是,這些山地居民沒有別的謀生方式>
<台灣很多集水區上游的景象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