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貓食堂後院採香蕉的Brian>
飲食革命(Food Revolution)是傑米‧奧利佛新一季的實境秀節目, 內容是到全美國肥胖率最高的東岸城鎮推行健康飲食(尤其是學校裡的營養午餐)的過程,看過這個秀的人很難不為美國人的飲食內容之糟感到驚訝,最經典的一幕是在小學的廚房裡廚娘拿出一袋粉狀物對奧利佛說: 誰需要削馬鈴薯皮? 我們美國人可是有這種方便的高科技產品。接著把粉狀物到出來,用熱水喇一喇,就變出神奇的馬鈴薯泥了。
歐買尬!!! 我跟奧利佛同時說。
不過淪陷於加工食品的國家不只美國一個,最近在台灣搞得人心惶惶的塑化劑新聞,大眾跟媒體一致撻伐國家管制食品毒化物的缺失,可沒有人問: 為什麼有那麼多給人吃的食物要添加起雲劑?
起雲劑可以吃嗎? 好像可以,為什麼我們必須吃起雲劑呢? 難道加了會變更好吃嗎? (答案是不會)
為什麼好端端的食物要添加一堆不必要的內容物呢?
多半是為了運送與保存。
那麼,是什麼樣的食物生產及運銷系統,使我們處於加工食品環伺的社會?
全世界多數人口集中於猶如寄生蟲無法自給自足的都市,所以糧食的平均運送距離就增加了(加上全球化的的影響),在美國,一般超市販賣的食物,平均路程是2404公里(出處: 糧食戰爭)。
農村人口外流都市的原因,某方面是因為工業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刻意壓低農村收入(糧價)所致,長久以來,台灣農村的美麗與衰敗就是諸多文學家發揮的場域,學生時代讀宋澤萊得打牛湳村系列時還懵懵懂懂,最近讀吳音寧的江湖在哪裡,則茅塞頓開。
此外,漫長的糧食運送過程,還造成產地的剝削與跨國企業的龐大利益,在糧食戰爭這本書裡舉出一個例子,咖啡豆在烏干達的價格之低已經使咖啡農三餐無法溫飽,然而當咖啡運送到倫敦的雀巢公司,賣出的價格卻漲到200倍以上,無怪乎雀巢請得起喬治克隆尼廣告Nespresso這款假咖啡了。
很少人知道,現代人的肥胖問題也跟糧食的產銷有關。
窮人花在通勤的時間比富人要長,美國有份報告指出,通勤者在房價上省一美元,就有77分錢花在交通上,窮忙族趕著上班,草率的解決一餐而提高超重的機率。
此外,在美國速食店多半是經濟比較弱勢的民眾在消費,記得我2005年短期訪美時,由於沒有汽車購物,很難到達郊區的超市(同理在美國買不起車的窮人也是吧),所以午餐多半在學校的快餐店買最便宜比司吉漢堡果腹,還好最後被我用腳踏車發現一家隱身在高級住宅區裡的有機超市,才有機會吃到一些新鮮蔬果跟咖啡豆,而後來的101道路長征,某晚我跟Brian在一個西岸小鎮的Taco Bell用餐,當時感覺怎麼店裡都是一些散發著落寞氣息的有色人種,原來如此。
歐洲的情形比較不同,像荷蘭,大部分超市都在步行可及範內,假日還有露天市場,不過超市系統也有分等級,像我們比較窮的學生多半都到販賣廉價產品的Aldi或平價產品的Digros消費,然而不管是平價或高檔超市,大部分食物的供給都掌握在少數商人手裡,例如在歐洲買到的中美洲香蕉,全部都是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產品。
在台灣,可能由於飲食習慣的關係,能買到生鮮蔬果的傳統市場更普及,然而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卻不到40%,意思是我們在台灣所吃的食物有超過一半是進口的,長期以來剝削農村生產力與壓低農作物價格的結果,使得許多台灣農民休耕比從事農作收入還高。
結論是,糧食問題起源於資源分配不均(包含城鄉發展不均與貧富不均),以及層層剝削的食品產銷制度。
目前,看起來很難撼動既得利益者所鞏固的產銷制度,而如果不能寄望於體制上的改革(若有洞見的政治家存在當然是更省事),那麼我們廣大的中產階級消費者,能夠做些甚麼來幫助自己呢?
首先,你可以實行在地消費。
購買之前稍微花點心思瞭解產地,購買本土的食物不但對環境比較友善(運輸產生的碳足跡較少),也可以間接鼓勵本土農民生產並改善鄉村經濟。
此外,新興的網路購物也提供忙碌的上班族與生產者直接對話的管道,像新竹地區以社區為單位每週運送的綠冰箱,就是很環保方便的新興消費方式,少去中間商的剝削,能夠更保障農民的收入,而消費者也更清楚自己食物的來源,更不需要添加為了長途運送或保存的化學添加劑了。
出處:(Godfray et al., 2010)
其次,你可以適度的調整飲食內容。
舉例來說,上表是用不同圈養方式的不同家畜於各飼養地區每日耗水量(水資源預期在氣候變遷及人口成長之下,將來很可能會變成重要的戰略資源)、換肉率和溫室氣體(甲烷)產量,這裡可以看到生產每公斤牛肉所需要的穀物是雞肉的8倍,豬肉的2倍,但飼養豬需要比牛更大量的水,簡單的來說,吃雞肉比吃牛肉或豬肉更環保一些。
以上是最近對食物的一些想法,其它的想到再說了。
Ecogarden相關舊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