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c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c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9/11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生態哲學--淺談食物森林與生態廊道

P5240015

<位於花蓮光復甘蔗田廢耕後的平地森林園區>
如果你打開google map的衛星地圖,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市一路往南,你會發現到了光復鄉的時候,整個縱谷平原忽然縮小狹窄,也變得特別綠,這條綠帶銜接著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也就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所在地,2017年,我們在林務局託管的、廢耕超過20年的台糖甘蔗園造林地,設計了一塊約0.6公頃的食物森林,研究食物森林做為野生動物生態廊道,採用自然農法兼顧農業生產的可能性。



EcologicalGallery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在衛星照片上,顯示是一條銜接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的綠帶>
所謂的食物森林,說起來也並不複雜,其實就是參考天然森林裡、植物的多層次分布,來設計作物的多層次配置,以求在有限的空間裡得到最大的收穫率,跟天然林一樣通常都會有喬木層、灌木層跟草本層,甚至可以種植藤本作物跟真菌類分解者(香菇),更高明的設計還考慮作物之間的相生相剋,譬如說一開始使用草本或匍匐的豆科藤本來抑制雜草,而某些香草類的作物則可以抑制害蟲等等,其實在遠古時代,很多部落都是採用這樣的種植方法,一方面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維護,另一方面也難發生大面積單一作物常見的病蟲害。
DSC01001-天然森林
<富含層次的天然森林>
然而食物森林當然不可能都只有好處,譬如說不耕耘也沒有施用化學肥料的話,作物的生長較慢,也無法一次生產大量品質相同、同種類的作物,很難符合目前市場經濟的運作型態,然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既然隸屬於公部門,比較沒有經濟生產的壓力,如果能配合中央山脈生態廊道的建置,以食物森林與自然農法為主題切入,結合木本植物與草本作物共同經營下的立體化糧食生產體系,規劃適合台灣亞熱帶區域、都市林與山坡地的森林食園架構,發展具本土特色的食物森林,以自然農法達到兼顧棲地保育與農作物生產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的經營方向。

FoodForestLocation
<位於月池附近,黃色三角形就是本試驗地>


於是在2017年,我們選擇了一塊0.6公頃的基地,這塊基地原本是河道旁的沖積地,土壤的含石率較高,暴雨時亦有可能成為行水區域,但位於野生動物喜好用來穿越公路的河道旁,動物的使用頻率較高,當時是造林1-2年的草生地(地被草本調查約42種),上木為稀疏的4-5公尺高的烏心石、黃連木、榔榆等樹種。
為了快速成林,最後決定先採用適合花蓮氣候的香蕉做為主體,以蔽蔭其它的果樹如波羅蜜、麵包樹、蘋婆、龍眼小苗的後續生長,選用花蓮當地的食用香蕉種源約10種以及野生台灣芭蕉建置上木,地被層則配合過去筆者的試驗、林下作物建議清單來選種,此外亦參考台南農改場所建議的果園草生栽培草種進行試種。
P9210013
<初期所收集的10種香蕉苗木,將近150株>
於是分別在2017年的9月過後、東北季風的雨季開始之際,辦理2次食物森林工作坊,共栽種了80種作物,將近500棵苗株,初期仍不定期砍草,但希望未來能夠達到短草與長草鑲嵌的地景,用最少的維護人力,達到不需人工砍草的短草皮自然演替狀態,這也是食物森林的終極目標、野生動物最喜歡的棲地環境。
IMG_5488
<參與食物森林工作坊作物栽種實作的在地志工團>
org_8241b6ded3d8c66e_1510298106000
<食物森林林下所栽種的香草園>
MVIMG_20180628_160348
<香蕉苗木在既有造林木下的栽植情形>
IMG_20181129_134334
<被野豬啃食的香蕉樹>
一如我們所願,香蕉在東北季風雨水的滋潤下快速的生長,不過在2018年跟2019年的春秋季,不時有野豬群來訪,也啃食傾倒了不少香蕉樹,其實野豬並不會摧毀整個蕉園,一叢香蕉只要留下不定芽都還會繼續生長。
有了香蕉的犧牲,其它的果樹跟香草倒是長得不錯,過去常被偷竊的台灣天仙果(羊奶頭),由於混生在高雜草中不但都沒有被偷,還結實纍纍,而正如筆者觀察,花蓮南部比較偏向地中海氣候,試驗地柑橘類長得不錯,腰果樹也長得格外健康,於是後期我們又栽種了無花果等苗木。
89927
<園區收成肥美的蘋果蕉>
終於食物森林也屆滿兩年了,香蕉樹倒了又長,長了又倒,終於在今年陸續收成肥美的果實,被野豬汰選過的香蕉異常肥美,同事說野豬也是盜亦有道 XD,此外自然農法種植的土壤跟慣行農法比較,便是充滿著微生物的蓬鬆烏黑,生機盎然,與慣行農法硬梆梆的裸露土壤實在是差很大。
IMG_20181129_155359
<商業種植的香蕉園,土壤裸露而貧瘠>
IMG_20180904_165325
<食物森林的目標是盡可能保持當地長草與短草的鑲嵌地景,以利野生動物棲息移動>


而食物森林也不負我們所託,成為當地野生動物愛用的場所,除了不時可見的在地代言鳥:環頸雉以外,園區的自動相機也拍到山羌、野豬、麝香貓、食蟹獴、竹雞、山鷸、白腹秧雞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由此可知,只要我們給土地時間,好好的對待她,終究大自然也會回報我們的
PB100019
<野生動物專家陳一銘示範如何定位獸徑並裝設自動相機>
麝香貓在邊緣活動

<在食物森林拍攝到的麝香貓個體,陳一銘攝>
環頸雉求偶展示

<環頸雉是在地常見的鳥類,陳一銘攝>
其實我們建造食物森林,除了希望能透過自然農法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最終還是希望能活化在地社群的經濟活動,並進一步豐富當地生態旅遊的內容。
透過自然農法與城鄉在地居民的參與來建立食物森林,期望除了能並可為當地的野生動物提供多樣化的友善棲地,有助於生態保育的推動,由於食物森林的後續將交由當地志工營運管理,平地森林園區的原野景觀開闊而美,非常適合都會居民前來散心踏青,筆者還有一個私心妄想,或許未來食物森林能移交與當地社群繼續維護使用,並進一步使用在地素材來營運,建立在地生產使用的典範,譬如說取用香草園的香草,提供遊客香草茶的飲用等等,建立起人與野生物共享自然資源之良好典範。
IMG_20181129_135847
<經過半年的時間,香草園已蔚然有成>
IMG_20180904_154109
<平森優閒的小憩景點,蟻窩咖啡廳>

此外附近海線新社的葛瑪蘭部落,正是以世界聞名的香蕉絲編織工藝著稱,若是能結合食物森林以自然農法生產的纖維蕉等作物,更能提升食物森林的附加價值,於是我們在2018年的6月底,以當地志工為目標,並以食物森林的主體香蕉樹,與附近的新社部落,協力辦理香蕉絲工作坊,工作坊結束之後,志工們都對香蕉絲工藝的博大精深大為佩服,期望未來有可能提供香蕉布工坊材料,並合辦工作坊活動來達到雙贏的結果。
MVIMG_20180629_104537
<傳承香蕉絲工藝的新社部落新住民媳婦>

MVIMG_20180629_100006
<志工參加新社部落舉辦的香蕉絲工作坊,所練習製作的香蕉絲貓頭鷹吊飾>
經過兩年食物森林實作之旅,其實筆者也從中學習到不少心得,一般人第一眼看食物森林,就好似一片荒地,以農作的角度來評判,似乎漫無章法、缺乏生產力跟競爭力,然而深究以後,才發現其實生機盎然,是不折不扣的一片美好的"荒地"來著。
豐美的土壤、健康生長而多樣化的作物,雖然不如工業產品般上相而整齊劃一,滋味卻美好不已,連野生動物也來認證,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拋開對傳統農園的想像,來試著接納不那麼"乾淨整齊"的食物森林,你說是嗎?
IMG_20180904_170032









<向晚的食物森林與不遠處的中央山脈,看似漫無章法其實生機盎然>

2016/3/24

那些台灣山林給我的啟示

slide01
前陣子到客家電視台去做了客語版的TED演講,在想順便把講稿留影存證好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加減讀一下這樣。

slide02
去山上調查,我們要揹很多天的食物和露營用具,背包很大,行動也很遲緩,臺灣是熱帶,森林裡有很多帶刺的藤蔓,如果背包被勾到了,你硬要往前走是無法的,因為這些藤蔓的刺都是倒勾,這時其實只要輕輕的往後退就可以脫身了,想想人生也是這樣,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可以繼續前進。
slide03
台灣是一個多風災的國家,每次颱風過後,森林裡就多了很多倒下的樹木,樹木要倒是不看方位的,常常就倒在你要行進的方向,大樹又高又濕滑,這時候你就要想盡辦法鑽過去才能前進,人生也是這樣,有時候情勢所逼你不得不低頭,不過保持身段的柔軟,是前進的必要手段。
slide04
有一次我們爬一株45米高的檜木,檜木是空心的,於是有人突發奇想,可以從樹洞裡往上爬看看嗎? 沒想到樹幹裡真的別有洞天耶! 順利鑽出樹洞到了樹頂很有趣,這次的經驗使我明白,如果你保持創意思考、開放你的心胸,很有機會能得到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穫。
slide05
迪士尼的卡通風中奇緣,是講白人首次航海到美洲大陸,跟當地原住民產生文化衝突的故事,原住民的公主Pocahontas跟白人士兵說過一句話我非常感動,她說如果你砍掉一棵樹,你就永遠不知道它會長多高了,所以我們在經營自然資源的時候要有這種永續的觀念,因為很多事情一旦做了,就無法再恢復原狀了。
slide06
之前我去一個高山溪流調查森林,要沿著溪流溯源,有時候走在溪流的左邊、有時候走在右邊,要不時渡河,然後我發現如果踏著前一個人的腳印走的話反而常常會滑倒,原來是由於每個人的身材跟步伐都不相同,所以你應該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踏腳點,我們做很多事也是這樣,不要不思考就依循前人的做法,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slide07
在山裡面行進時,有時候路跡會越走越模糊最後你發現自己迷路了! 這時候千萬不要慌張,退回之前走的路,找到確定的路跡再做抉擇,不過由於人類的本能通常不想走回頭路,反而會越迷越深,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身再何方了! 對應到人生,有時候你迷惑於前進的方向時,不妨回想一下你的初衷,或許才能做出不讓你後悔的決定。
slide08
這張照片是88風災以後的南台灣山區,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崩塌地都是在一次的風災後造成的,可以想像當時的雨量是多麼的大(1天一公尺,連續下了3天),我看到這個景像,真的想起一句古老明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就應當隨時保有危機意識,因應隨時可能會來的挑戰或災害,因為孫子兵法也說,毋侍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
slide09
這是一個在台灣檜木林裡殘存的大樹頭,按照比例你可以發現它有多麼巨大,我在爬花蓮的山做調查時看到的,像這樣的樹頭在我登山的途中就看到數十個,使我不禁很感慨,如果能早生幾十年就可以在山裡面看到這麼多驚人的巨木了,可是由於前人的伐木政策,所以我們後代也就看不到這麼漂亮的森林了好可惜,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在做任何有關後代子孫的決策時一定要很謹慎,例如核能發電、蓋水庫等等,因為我們應該不希望後代子孫帶著遺憾埋怨我們前人所犯的錯誤。

2014/9/15

被束縛在天空林道的老靈魂

P1040355
<武界林道的棧橋遺跡>
經常出入台灣山林的旅者,行走林道時應該不難遇到昔日伐木時期的遺跡,於伐木全盛時期的50年代,全台灣的林道總長累積達2400公里,深入島嶼內難以想像的原始山區,1989年天然林停止砍伐之後,山區的林道在缺乏維護的動機下,加上每年颱風的侵襲以及破碎的山區地質,被大自然一一"回收",目前尚在林務局管理下的林道大約還有80條左右。
在山上聽伐木工人講古,據說昔日的伐木工寮皆是闊氣的檜木原木建築,而林道上的棧橋,也毫不吝惜的由巨木鋪設,經歷數十年寒暑,熱帶島嶼旺盛的生命力早已在棧橋上佈滿高大的樹木,行走之上你很難發現自己是懸空在棧橋上的。
DSC03045
<大雪山林道上傾頹的道班房遺跡>
比較特別的是,在山高谷深的花蓮山區,由於岩脈特別陡峭險峻,常常採用索道及流籠的方式運送出山裡面採伐的巨木,因此東部現存的兩條林道: 沿海林道及砂卡噹林道,並沒有銜接公路,成為名符其實的「天空林道」。
研海林道的修築是為了採伐帕托魯及立霧主山區的太魯閣林場,在1952年獲得美援挹注之後,更新伐木工具與運輸工具,極有效率的採伐太魯閣山區的檜木資源,儼然成為島內的六大林場之一(其餘五座是: 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竹東、巒大山)。
「研海」名稱的由來,是日治期間台灣第五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別號,現在秀林鄉的太魯閣族耆老,仍深信佐久間是在慘烈的太魯閣戰爭中,被原住民抗軍狙擊而亡,目前沿海林道供分為上下兩線,以索道連結,上線(14km)連接立霧主、帕托魯山區,下線(3.8Km)則始於江口山麓(日治時期花蓮港廳長名)並以索道銜接中橫公路位於合流的岳王亭。
P1070289
<帕托魯的山容>
沿海林道是縱走「太魯閣山列」下山的必經之路,岳界通稱為奇萊東稜,是縱走百岳行程有名的四大障礙之一,而帕托魯山是太魯閣山列最後登臨的一座百岳,也是台灣最靠近太平洋的3000公尺級大山,清晨登臨此山,可以看見日出之海,以及花蓮港的貨輪和縱谷平原的綠野平疇,叫人永生難忘。
P1070299
然而在60年前,在深入帕托魯的西、南麓、運材專用的嵐山地鐵道完工後,鏈鋸日夜不停地宰伐下,帕托魯成為今日童山濯濯的樣貌,在昔日作為索道木的枯木林底下,生長著密不透風的高箭竹草原,岳界戲稱為極品箭竹海,想要登臨帕托魯山頭的山友,莫不對這原始森林破壞後的箭竹海頭痛至極。
P1070296
在前往帕托魯山的途中,還遺留不少昔日釜斤山林的痕跡,上圖是伐木工人用來運材或登高的騎馬釘。
P1070303m
山徑上有許多昔日遺留的索道木,多數已經枯死,身上遺留的致死的凶器是、足足有2-3隻指頭粗的鋼索勒痕,像這株分岔的檜木,一半被勒住的部分已經死亡,另一半到還活得過得去
P1070290
 山徑上盡是靜悄悄的枯立巨木群,很難想像昔日這裡人聲鼎沸的伐木盛況。
P1070302
少數新生的檜木小樹,讓人燃起了對恢復高山生態的一絲信心。
P1070234
其實在相鄰的一條稜線,由於生長的是經濟價值較低的鐵杉,便沒有遭到人類的毒手,這些叫人讚嘆不已、樹形優美的巨大鐵杉森林,為了和極品箭竹海一較高下,被我們命名為「極品鐵杉林」,說實在照片無法描述現場感覺的1/100。
P1070330
不過由帕托魯山頭下降到沿海林道途中,卻又見到叫人不勝唏噓的景象。
這片被狠狠砍伐過的森林裡,山地霧林的指標--瘤足蕨長得不可思議的繁茂,爭先恐後從斷枝殘幹中冒出來,這時才知道被嚴重干擾後的森林,地被植物差異也蠻大的,如果比霧林帶海拔再高一點到3000米,就會如同帕托魯山麓變成高箭竹林,比這裡海拔再低一點乾一點,像沿海林道,就變成高山芒跟巒大蕨的天下。
 P1070334
正覺得奇怪,這麼漂亮的扁柏怎麼沒有被放倒呢? 走到後面一看,原來有一道深深的裂痕,好像身體殘疾的年輕男子就免去被徵召上戰場的命運,因禍得福。
P1070323
這次在行走沿海林道之時,於帕托魯周遭林場看到許多被砍倒的樹頭和昔日作為索道木的巨大枯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株被鋼纜五花大綁的大扁柏。
已經被粗暴的束縛40年以上的大樹,仍然固執的生存著。當晚我在9K工寮有點輾轉難眠,彷彿能感受到它的痛楚。
P1070327
經過某些可以觸及的鋼索,我試著用力扳開已經深深地吃進樹皮的部分,無奈我這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想要幫大樹解開當初伐木工人粗壯的臂膀所纏繞的堅固枷鎖,簡直是開玩笑。

我看大概得出動油壓剪之類的機具才有可能。
P1070370
隔日在沿海林道痛苦的陡降終了後,於昔日的運送無數巨木的流籠頭下眺望立霧溪的合流,心想,這過去滋養福爾摩沙無數子民的美麗山林,在任務完成後,是不是能夠僱請在地的太魯閣原住民,針對沿海林道山區、殘留在活檜木身上的鋼索加以清除回收?
主事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願意成就這一樁美事嗎?

2014/8/22

台灣樹冠層生態研究筆記(加強版)

P1060286
森林樹冠層(forest canopy),尤其是熱帶原始林的樹冠層,常被形容為地球上的內太空,學者公認在這塊研究仍然十分貧乏的領域,存在著許多人類未知的生物和生態現象,筆者自90年代中期,於台灣北部的低海拔闊葉林開始從事樹冠層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課題是台灣森林樹冠層裡的維管束附生植物,所謂的附生植物,是指那些萌發於宿主植物上,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時期生長在樹冠層,不與地面接觸的植物,可與寄生植物做區別的是:附生植物的養分來自本身的光合作用,而非由宿主植物上攝取。

不過台灣的低海拔森林,尤其是位於東部區域,長年受到颱風的干擾,樹冠層平均都在20公尺左右,並不很高,筆者最近有幸在一些攀樹團體的支援下,接觸到過去比較少攀爬的霧林帶針葉大樹,開啟了對福爾摩沙樹冠層的另一片視野及想像,有感於在這塊研究領域浸淫已久卻仍所知貧乏,興奮之餘亦動念為文與大家一同分享近日的觀察心得。

P1060957
台灣的原始森林,雖然經過將近100年的砍伐,許多人跡罕至難以到達之處,仍存著令人驚異的巨木,例如隱身在大雪山林道深處的胸徑20.7公尺樹齡達2500年的大雪山神木,壯觀的樹容使來訪者即使筋疲力竭也不免讚嘆不已。
臺灣杉是目前矗立在台灣森林裡的最高樹種,曾參與伐木時代的前輩流傳著有百米巨木的傳說,然而目前筆者所勘查過最高的臺灣杉只有68米,臺灣杉的屬名Taiwania以台灣為名,是道地的台灣特有種,國際知名的針葉植物園莫不致力於以收集栽種此台灣特有大樹為榮,原始林裡的台灣杉在稜線上直聳天際,不過唯有溪谷避風處能免於風倒雷擊而成為令人讚嘆的巨木,過往在這些巨木上的生態總是叫科學家遙不可及,隨著攀樹技術的進步,筆者最近有幸能爬上樹近距離觀察台灣杉巨木上的生態,沒想到這些看似十分乾燥的台灣杉樹冠層,卻庇蔭的許多生命,不但有大量的附生蘭花小攀龍和石斛,也長滿十分罕見的著生杜鵑,樹幹上有飛鼠棲息的中空樹洞,樹皮上也佈滿爪痕,原來看似平靜的樹冠層可是在地面活動的人類所無法想像的熱鬧呢!
P1060911
 飛鼠大便提供小攀龍附生蘭在樹冠層難以取得的養分。
昔日植物學家所認為的稀有物種,結果在樹冠層族群並不小的例子,在最近筆者的調查研究中屢屢可見,例如也生長在岩壁和土坡淺層土壤的台灣一葉蘭,容易抵達的族群幾乎已被人類採集一空,不過若在花季爬上原生地的扁柏大樹,仍可以看到有如空中花園一般的榮景,直叫人為這種早年曾經在倫敦蘭展拿下金牌的台灣之光稍微放心輕呼一口氣。 
DSC_1614
又例如通常在樹幹下層被發現的台灣黃精,算是一種蠻少見的中藥植物,沒想到爬上40米高雲杉樹冠層後,卻見到大量結實纍纍的健康族群,的此外還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的例子,在同一棵雲杉上還看到生長良好的地生植物七葉一枝花,若依照附生植物的定義,能在樹冠層完成生活史的便可以歸類為附生植物了,由此可知,生命沒有絕對,也總是能自尋出路。
P1060165
 雲杉樹冠層裡繁茂的小膜蓋蕨、七葉一枝花和結實纍纍的台灣黃精
說到附生植物種類豐富的中海拔霧林帶,許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就是台灣珍貴的檜木林了,台灣的檜木包含紅檜和扁柏,這屬的樹木是只分佈在太平洋兩岸的特有樹種,過去台灣砍伐原生檜木來賺取巨大的外匯,據統計台灣的伐木時期有超過5000萬立方公尺的大樹被砍伐(包含日治時期的663萬與國民政府時期的4456萬立方公尺),其中絕大部分是檜木,所以現在台灣島上留下的檜木巨木,不是位於林道的最深處,於伐木結束前未及砍伐的樹木,就是中空或樹型歪斜少有經濟價值的紅檜。
P1060299
                         森林裡的紅檜巨木多半成為中空狀態
最近筆者有幸受託調查一株有一半的枝幹因為腐朽風倒的紅檜巨木,沒想到爬上這株在林業人眼中外表殘破不堪的大樹,儼然發現其身軀裡不知道庇蔭了多少生物,胖胖的樹幹塔頂約20公尺處累積了大量的腐植質,在這裡有如空中花園般生長了大大小小的霧林帶下層樹種跟大量的附生植物,甚至在更上方的橫出枝條上,長著一株約5米高的健康小檜木,才知道「爬野樹的人」一書裡描述北美紅衫上的樹中樹現象,在相隔一個太平洋的小小島嶼上出現了,只能說台灣生態給我們驚奇永遠也觀察不完啊! 筆者想起數年前去拉拉山看檜木時,當時荷蘭指導教授發出的感言: 「這種樹簡直是城堡啊! 」想來筆者如果帶著最新發現與之分享,他一定會覺得自己的形容棒呆了吧!
DSC_1570
 在幾十米扁柏樹冠層萌發的無以計數的小苗,有些將來會成為樹中樹 
這些聳立在台灣山林的巨樹,幾千年來靜看島嶼上的生滅,走入山林偶遇時,帶給筆者的感動是很難描述的,我常常幻想如果能早生一甲子的話,那時山裡面滿滿都是這些巨木的景象有多麼壯觀啊! 而這些在傳統林業人眼中生長遲緩的老樹,包含科學Science期刊在近年來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每年累積的生物量(biomass),並不亞於生長旺盛的小樹,更遑論其在生物多樣性上所占有的意義了,以附生植物而言,許多物種(尤其是蘭花)唯有在一定年齡的老樹上才能發現,因為老樹能提供足夠的空間以及冠層微環境的多樣性,並累積足夠的腐植質,其它的樹冠層生物也常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就此點而言,老樹所提供的生態價值,絕不是新種植的小樹所能取代的。
P1060064
近來科學家發現樹木能夠藉由一些化學物質在地底下溝通,我遙望森林樹冠層也突發奇想,說不定這些在高空上緊緊相靠的細枝條們也存在著某種溝通機制?人類總是因為無知而自大,就如風中奇緣主題曲風之彩的歌詞所說的:如果你砍倒一棵樹,你永遠不知道它會長多高啊!
P1060711
筆者因為職業的關係,有幸能深入福爾摩沙島嶼的森林深處研究,然而於驚嘆於台灣生態之美之奧妙的同時,也常常湧起極度失落感,在台灣,森林破壞最大的來源便是隨著林道或高山道路,有如蛛網一般密布台灣山林的產業道路和隨之而來的山老鼠,由此可知,減少開路就是對台灣山林和這些神木最有效的保護措施,雖然我們這些山林研究者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和汗水才能到達研究區域,不過我還是希望不要再花大錢投資新路在這些地質脆弱的山區了,台灣島民需要的不是更快的達到目的地,而是要搞清楚我們到底想要怎樣的目的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