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amibi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amibi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9/3

2008非洲行_CanonIXY花絮(V)_非洲大陸裡的德風小鎮

IMG_0123
Swakopmund是一個靠海的美麗小鎮,在納米比沙漠裡,有著歐洲風格的建築物,聽說以前安潔莉納裘莉跟她老公有到這裡待產兼坐月子。
 IMG_0131
小鎮的行道花,真美。
IMG_0136
原來星辰花的原生地也是非洲 !
IMG_8801
在這裡停留了3天,活動十分精彩,除了看到沙漠裡令人永生難忘的二葉樹原生地之外,還參加了沙漠生物的生態旅遊,收穫很充實。
IMG_0139
此外還去沙丘滑雪板,嗚嗚,哪天一定要去滑真正的雪啦~
IMG_0144
原來沙漠裡滿天飛揚的細沙是相機殺手,CanonIXY便是在這裡壽終正寢的。
IMG_0143
滑沙其實跟滑雪差不多,差別在於滑下來後得很命苦的爬上丘頂,沒有纜車可坐。
IMG_0166 IMG_0167
還沒跌倒前的英姿,靠,那時的照片真是越看越肥,都是紅毛人的起司害的啦。
IMG_0148
小朋友也來滑。

2010/9/1

2008非洲行_CanonIXY花絮(III)_Ngepi營地樂趣多

IMG_9709
那時因為簽證問題被迫滯留納米比的Ngepi營地兩三天,無法跟其他團員到波札那的Okavango三角洲去玩,卻意外享受了幾天悠閒的露營生活。
IMG_9686IMG_9724
我們雖然是貧窮露營,也可以跑去比較高級的高腳木屋偷偷參觀一下。
IMG_9746
營地的標示都很有趣。
IMG_9691
洗澡間。
IMG_9812
Brian犧牲色相示範一下用法。
IMG_9814
廁所當然也在林子裡囉。
IMG_9692
廁所門,進去就把使用中的柵欄放下,因為地大,用竹子轉個圈做圍牆就看不到裡面了。
IMG_9853
某個晚上還有烤肉可吃。
IMG_9810
忘記是哪種羚羊的肉。
IMG_9776
河邊用竹子圍一圍就是天然游泳池。
IMG_9816
我看這個營地搞不好也是荷蘭人經營的吧,還有荷蘭鑄鐵鍋 :D。
IMG_9758
某天早上報名營地賞鳥之旅,大開眼界,非洲的鳥真是美死人不償命。
IMG_9772
又遇到大象腳印,Brian照例伸腳比一比,這隻就真的是大大象了。
IMG_9778
營地裡臘腸樹的果實,Brian無聊刻上那年LP的slogan。

2009/5/7

西南非照片欣賞之二

sk01
番杏科Drosanthemum屬有如雛菊般的花朵,散佈在Succulent Karoo乾旱的沙地上,是沙漠中著名的露水花(Dew flower)。
sk05
Succulent Karoo的局部地形多變化,形成許多微氣候相異的小生境,因而演化出許多特有且分佈侷限的植物。
DSCN8305
在公路兩旁隨意停車,蹲下身來,舉目所見盡是珍貴的多肉植物。
sk07
南非常見的桌山地景,頂部是耐侵蝕的石英沙岩,經過長久的風化作用而形成,驅車在Succulent Karoo時公路兩旁常見的地景,白雲漂浮在廣貌無邊的大地之上。
sk08
位於桌山山腳下的Kirstenbosch植物園收集了許多南非地區特有的植物,其中有一間玻璃溫室可以觀賞到南非各色各樣的多肉植物。
sk10
Cape cross位於那米比亞南端的Succulent Karoo大西洋沿岸,沙灘上長滿大戟科的多肉植物,這裡有一大片海豹族群,以及在礁石間撿拾海豹殘食的胡狼。
IMG_8540

2009/4/10

瞇瞇眼吹海風的小胡狼

IMG_8550
這兩天在放鬆心情寫一篇旅遊雜記,偶然翻到這張照片,在納米比亞海岸吹海風的小胡狼。
不知道為什麼小胡狼陶醉的表情使人很感動。
不過今天也收到一則傳閱的Email:
"敬啟者: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送立法院完成一讀,為加速推動立法程序,除關心立法的進度外,更需要您的連署支持,讓這份連署化成正向的力量,早日實現理想家園。
    水土保持局請大家踴躍連署。"
還有人附註:"終於有人發起支持農村再生政策的連署了"。
幹~小胡狼的世界畢竟離我很遠啊。

2007/12/3

沙漠不寂寞 II:沙下一公分的動物星球

那米比沙漠清晨凍僵的響尾蛇The Peringueys Adder
那米比沙漠清晨凍僵的響尾蛇
在南非洲旅行時,我們每天看著沙漠裡漫遊的大象、長頸鹿、鴕鳥、大大小小各種羚羊,甚至與營地裡翻找垃圾的狐狼作鄰居,對於南非洲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已經不像初抵達時那樣容易大驚小怪,但在濱海小鎮史瓦克蒙得參加了Living Desert(活生生的沙漠)生態旅遊的行程之後,卻更擴展了我對多采多姿沙漠生態的想像空間。
清晨噙露的沙漠灌叢
清晨噙露的沙漠灌叢
嚮導正在展示多汁的沙漠植物
清晨八點,嚮導Chris開著Land Rover來旅館接我們。
從史瓦克蒙得至瓦維斯灣(Walvis Bay)這一條長三十公里寬五公里的沙丘帶,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此時從大西洋吹來的晨霧還沒散,清冷的沙丘上蒙著一層灰色的水氣,沙丘上一叢叢的金錢樹(dollar bush, Zygophyllum stapfii)的葉片上滿是透明的水珠,這水珠慢慢的匯合、滴落,濡濕植物底下的沙子,原來這便是年雨量不到二十公釐的納米比沙漠珍貴的水分來源。
納米比沙漠的構成有兩種,一種是由極細的沙構成的沙丘,另一種則是由較重的礫石(gravel)所構成的平原。
外力如動物在沙丘上造成的痕跡,在風的吹拂下,很快就會消失,然而礫石沙漠卻因為無法輕易被風吹動,一旦受到外力干擾而變形,估計需要100年的時間才能復原。
IMG_8746
在當地的旅遊業,有一種在沙漠騎乘四驅車(Quad bike)活動十分盛行,由於目前欠缺相關的法規規範,四驅車任意橫行的結果對礫石沙漠的生態造成很大的衝擊,納米比的礫石沙漠是許多珍貴特有鳥類的營巢棲息地,我們在沙丘做生態觀察時,仍不時看見呼嘯而去的四驅車隊,而Chris也對這種現象感到十分痛心,好在包括他的一些有志之士已經在開始推動立法規範沙漠的旅遊活動,也希望有機會拜訪納米比沙漠的朋友,盡可能避免參加這類破壞沙漠生態的活動。
那米比沙漠裡挖掘溝渠收集露水的甲蟲(Lepidochora discoidalis)
那米比沙漠裡挖掘溝渠收集露水的甲蟲
沙漠的日夜溫差大,白天可達攝氏40度以上,夜間輻射散熱又能迅速降溫到十度以下,但沙漠環境雖然嚴酷,一公分以下的沙層下便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沙子能隔絕炙熱的陽光、冰冷的空氣、甚至危險的天敵,也因此大部分沙漠裡的動物平時都藏身在沙子底下,百分之99的小動物藏身在沙丘較陡的滑動面(slip face),也就是背風面,這裡堆積著大量的腐植質(植物碎片、種子、昆蟲屍體等等),也是沙漠的食物鏈起點。
DSCN8122
雖然這些沙漠住客都隱匿在沙層底下,要目睹他們倒也不是那麼困難,至少對老經驗的嚮導Chris是如此,他學習布須曼人在沙丘表面搜尋沙漠住客前一晚所留下的足跡,當地戲稱為「閱讀布須曼人的報紙」(bushman paper),以便捕捉這些藏身在沙子下的小動物,在陽光還沒加熱這些變溫動物前,他們都藏在沙下靜止不動以節省能量的消耗,此時只要找到足跡的終點,啪的手一伸,就能找到這些還在美夢中的小動物了。
布須曼嚮導正在檢視足跡
據估計納米比沙漠區約有25種特有的爬蟲類,雖然一一吵醒這些沙漠小住客令人感到有點抱歉,不過為了瞭解沙漠生態的美好,進而為之宣傳,也只好打擾他們的好眠了。
Chris一一從沙裡掏出這些小動物,並講解他們的生態習性,再小心的放他們回家,其中,最叫人驚嘆的美麗生物就是蹼足壁虎(Palmatogecko)了,這種藏身沙丘的透明壁虎,眨著一雙骨轆轆的大眼,像在新竹買的玻璃手工藝品一樣多彩,體側還有顯眼的一抹螢光綠,透明的身軀聽說有和環境融合的優點,皮膚還能從空氣中吸收水分,主食是沙漠裡的昆蟲和蜘蛛,放他回家時,小壁虎用他特有的一雙大蹼迅速的潛入沙中,當真是訓練有素。
美麗的蹼足壁虎
此外還有十分具有喜感的變色龍,納米比沙漠有兩種變色龍,體型比較大的是納米比變色龍(The Namaqua Chameleon),清晨時他一動也不動的蹲踞在石礫上,身體呈現深黑色以吸收輻射熱,下午體色則轉白以便散熱,Chris告訴我們納米比變色龍的顏色還跟心情有關,瞧他在變色龍面前放下一隻甲蟲,變色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舌一口吃掉,在他嚼食甲蟲時,體色馬上轉白,展露他的無敵好心情,只要能裝的下它的大嘴,包含甲蟲、蜥蜴甚至蛇,納米比變色龍是來者不拒、什麼都吃。
IMG_8704
納米比沙漠約有200種擬步行蟲(Tenebrionid beetles),這些甲蟲不單單是沙漠裡爬蟲類的美食而已,他們因應沙漠而演化出來的適應行為同樣叫人十分驚嘆,2001年「Nature」期刊曾經描述納米比沙漠的沐霧甲蟲(Onymacris unguicularis),每當晨霧來襲,沐霧甲蟲會把身體前傾、屁股抬高,好讓水氣順著翅鞘上的溝槽、沿著前腳,流入口中,沐霧甲蟲一口氣可以灌下40%的身體水分,事實上,對掠食者來說,這些甲蟲就好像沙漠中移動的礦泉水瓶。
沐霧甲蟲
沐霧甲蟲
常在Discovery頻道出現的跳舞的白淑女蜘蛛(Dancing White Lady, Leucorchestris arenicola),也居住在納米比沙漠,她用絲與沙子黏合成半公尺長的沙下甬道,甬道口有活蓋,若有獵物不小心踏到,就變成她的盤中飧,白淑女蜘蛛最有名的便是逃命的絕技,她總是棲息在上坡,一旦遇到天敵,便將身體捲成球狀以每秒44轉(相當於1.5公尺)的速度滾下沙丘,甚至比她的天敵黃蜂飛得還快,我們有幸看到白淑女蜘蛛的逃命快滾,當真是叫人印象深刻。
白淑女蜘蛛

2007/11/27

沙漠不寂寞 I:納米比(Namib)的紅色沙漠

IMG_8901
全文刊載於97期的「大自然雜誌」,我想把部分的文字以及未被編輯選用的圖片Po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驅車越過納米比亞首都溫杜克(Windhoek)所在的中央高地,就進入大西洋沿岸的納米比沙漠區,成形於八千萬年前的納米比沙漠,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 沙漠,納米比亞的國名便是源自於納米比沙漠,當沈降的乾氣流遇上大西洋沿岸冷涼的本吉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帶走僅有的水氣而形成極度乾燥的納米比沙漠,這裡的年雨量不到10公釐,迫使當地的動植物發展出極為特殊的生理生態與行為。
等待日出的片刻
納米比沙漠向來便以豔麗的紅色沙丘聞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於納米比沙漠南部的 Sossusvlei(發音soss-us-flay)。
vlei在南非荷語中意指「沼澤」,然而這裡卻是一個乾涸的黏土盆地,以數十座世界最高(三百多公尺)的紅色沙丘群聞名,這片沙海是Tsauchab乾河谷終點,約在六萬年前,沙丘將這條河流封閉在距離大西洋約50公里處的內陸,而今十數年一次的大雨,偶爾會使這塊盆地氾濫,洪水帶來的泥巴,經日曬烘烤後、龜裂,成了覆蓋地表的一幅畫,一幅唯有上帝的手能畫出的畫。

凌晨時分,睡眼惺忪的遊客從被窩裡被拖出,爬上45號沙丘看日出,已經成為一種儀式。
朝陽下,沙丘呈現出的豔麗色彩,如刀切般弧線的陰影慢慢隨著陽光向上爬,爬上沙丘表面數以萬計平行的完美曲線,慢慢的,盆地裡的櫛曲的刺槐(Acacia erioloba)也沐浴在朝陽下,在白色泥地上畫上純黑的枝椏,於是你心中滿溢著感謝,早已忘卻大清早被迫一步一腳印爬著該死的沙丘的疲累。
在Sossusvlei附近有另一個令人讚嘆的地景,Dead Vlei(意為死去的沼澤),這個盆地因為千年前河流改道而形成,盆地裡,失去地下水漪注的刺槐於是成批死亡,極乾之地的分解緩慢,於是這些枯木許多世紀以來便一直矗立在這裡,形成有如異世界般的風景。
數萬年來,沙丘與河流的鬥爭,以及風的雕鑿,複雜的沙丘生命週期,納米比沙漠的紅色沙丘始終叫地質學家迷惑不已,美中不足的是,納米比沙漠無孔不入的沙可是數位相機殺手,計畫拜訪的人可得有十足的保護措施,以免美景當頭卻無法拍照的遺憾。
45號沙丘2
Sossusvlei水退後留下的白色泥地
Dead Vlei的枯木林
IMG_8898
IMG_8921
Dead Vle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