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7

西南非照片欣賞之二

sk01
番杏科Drosanthemum屬有如雛菊般的花朵,散佈在Succulent Karoo乾旱的沙地上,是沙漠中著名的露水花(Dew flower)。
sk05
Succulent Karoo的局部地形多變化,形成許多微氣候相異的小生境,因而演化出許多特有且分佈侷限的植物。
DSCN8305
在公路兩旁隨意停車,蹲下身來,舉目所見盡是珍貴的多肉植物。
sk07
南非常見的桌山地景,頂部是耐侵蝕的石英沙岩,經過長久的風化作用而形成,驅車在Succulent Karoo時公路兩旁常見的地景,白雲漂浮在廣貌無邊的大地之上。
sk08
位於桌山山腳下的Kirstenbosch植物園收集了許多南非地區特有的植物,其中有一間玻璃溫室可以觀賞到南非各色各樣的多肉植物。
sk10
Cape cross位於那米比亞南端的Succulent Karoo大西洋沿岸,沙灘上長滿大戟科的多肉植物,這裡有一大片海豹族群,以及在礁石間撿拾海豹殘食的胡狼。
IMG_8540

西南非照片欣賞之一

前一篇的文字落落長,另闢一篇欣賞照片好了。
cf01
南非的山龍眼科鮮豔碩大的花朵,是許多地中海區域庭園中常見的植物,圖中為Leucospermum屬有如火焰一般盛開的花朵。
 cf02
鼎鼎大名的帝王花(Protea cynaroides),是南非共和國的國花。

 cf03
杜鵑花科石南屬Erica冠叢植物是Fynbos植被組成的主要分類群之一。

 cf04
Fynbos的另一個主要成員,桌山上帚燈草科(Restionaceae)的濕原,好望角植物區是其主要生育地,除此之外只有少數種類分佈在西南澳洲區域。

 cf05
從好望角眺望非洲最南端。

 cf07
乘坐纜車登上桌山國家公園。

 cf08
從桌山國家公園眺望開普敦。

 cf09
在桌山國家公園常見的Fynbos植被型的地景。

 cf10
桌山上,sunbird伸出長長的鳥嘴吸食蘆薈屬Aloe植物的花蜜。

 cf12

cf11
開普敦必遊景點之一,柏德海灘(Boulders Beach)的企鵝保護區。

乾渴且豐饒—南非的植物珍寶記行

sk04
貼一篇前一陣子在大自然雜誌上寫的文章,寫完學術論文之後寫中文,不但文字生硬,而且文法還變成英文式的(真糟),還好有Brian幫我潤稿,傷腦筋......
瀏覽那趟旅程所拍攝的相片,我的心情從興奮轉變成渴望,好想舊地重遊啊~這塊充滿植物珍寶的大地,我深信,如果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所親手塑造,那麼南部非洲的這塊區域,一定是祂懷抱著愉悅的心情所創造的吧……。
sk06
據Myers等人在2000年所做的研究顯示,全世界有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s),這些熱點區域,僅佔全世界1.4%的陸域面積,卻棲息了目前所知44%的維管束植物和35%的脊椎動物物種,而位於非洲西南部的Succulent Karoo和Cape Floristic Province,就是其中之二,所蘊含的植物物種之豐盛,是所有植物學家的夢想之地。
sk03
Succulent Karoo是從那米比亞南部延伸至南非北部的半乾燥區域,succulent是肥厚多汁的意思,而Karoo源自於當地的原住民(Khoisan)族語,意指這片乾燥的區域。這塊面積廣達116,000平方公里的區域,生長了6,300餘種肥美的多肉植物,其中有40%都是當地的特有種,有的物種的分布面積甚至侷限到一個農場那麼小,美洲的多肉植物是一般人熟悉的仙人掌科植物,而非洲的多肉植物則以番杏科(Aizoaceae)、無柱花科(Asphodel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 蘿摩科(Asclepiad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為主,很多都是CITES植物紅皮書裡羅列的熱門園藝植物,台灣的花市裡也常能看到一些人工培育的物種。
所謂的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是指那些根或莖、葉具有儲水細胞的植物,多肉植物藉由這些肥厚的營養器官儲存水分,以度過漫長的乾旱期,西南非沿岸是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除了好望角區域以外年雨量都在400公釐以下, 為了適應乾燥的氣候,多肉植物在生理及型態上採用一些生存策略,例如構成此區主要地景的多肉木質灌叢,具有革質的葉和下陷的氣孔來減少水分散失,以深入土壤的軸根來觸及地下水;或有如球莖植物,在乾季將生長芽隱藏在地表之下;而一年生的植物則趁生長季結束前儘可能開花結實繁衍下一代。由於多肉植物肥厚多汁,是很多動物的潛在水分來源,因此許多多肉植物也演化出一些化學成分來防禦動物的啃食,或更有趣的,偽裝外表使自己融於地景之中,最有名擬態的例子就是石頭玉(living stone)這一類的植物了。
sk02 
好望角植物區(Cape Floristic Province)屬於地球上最小的植物區界(Floral kingdom),在僅90,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生長著8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有將近70%都是特有種,尤其是鄰近的桌山區域,就蘊含了2,200種左右的植物,植物物種密度以全球來看絕對是數一數二。將近1,000公釐的年雨量,加速桌山的沙岩風化,形成了當地貧瘠的酸性土壤,此外濱海的風衝效應,使當地特有的植物相以硬葉的木質矮冠叢為主,稱為Fynbos(南非荷語意為葉子細碎的灌木),其組成以帝王花屬(Protea, 山龍眼科Proteaceae)、石南屬(Heath family, 杜鵑花科Ericaceae)和帚燈草科(Restionaceae)的植物為主。
 火災在當地的生態系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植物會有果實延遲開裂的現象,而種子在成熟後甚至能在母株上停留將近數個月,等待夏天乾季發生的火災誘引發芽,這個特性使當地的花朵,例如帝王花,成為頗受歡迎的乾燥花而吸引許多人用來裝飾室內之用。此外,有將近30%的當地植物是靠螞蟻散佈種子,這些植物在種子上附有可食的白色組織(elaiosome)來吸引螞蟻,螞蟻把這些植物的種子帶回巢穴儲藏,以躲避週期性的火災,是非常精巧的生物共生機制。
 cf06
你或許想問:為什麼西南非植物的多樣性是這樣令人嘆為觀止呢?有幾個生物學和地理學上的巧合。
世界上大部分的地中海氣候區都有著比較高的植物多樣性,或許是因為溫和的冬天溫度,而5月到9月的冬季通常是這個區域的雨季,鮮少有霜害發生,此區大部分植物的生長期都在這段期間。
與台灣類似,這裡的緯度介於暖溫帶的好望角與熱帶那米比亞沙漠之間,具有氣候交會區生物多樣性高的條件。此外,與海岸平行的山岳創造了棲地的多樣性,並使山脈的背風面產生雨影(rain shadow)效應,在小面積內,乾濕條件或土壤性質的變化很劇烈,使物種分布隔離進而促進特有種的生成。
比起地質年代不到5百萬年的台灣島,非洲大陸有著悠遠的歷史,因而生物演化及種化的年代十分久遠。 不像台灣有颱風、暴雨等天災定期的干擾,這個區域的氣候季節性雖然顯著,然而週期的發生十分穩定,生物得以繁茂興盛,不過正因為如此,未來勢必越演越烈的全球變遷而導致的氣候變異,將會對這些珍貴的物種造成難以負荷的衝擊,進而使物種滅絕。
根據Broennimann等學者在200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上述兩個區域即使在最樂觀的氣候變遷模式下,研究顯示到2050年,植物平均會減少39%的分布面積,而珍貴特有種植物的多樣性則預估會下降41%左右,如果大自然是發揮最豐富的想像力,歷經數千萬年的歲月來創造這些地球上的瑰寶的話,我想我們人類應該是她創造最天賦異稟的破壞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