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

撞到月亮的故事--巨木與它們的產地

P3010465

想必是一個皎潔的月夜,魯凱族的獵人在溪谷紮營、烤火喇賽,不經意沿著營地旁的台灣杉往天空看,發現一輪明月高掛在樹頂上,不禁脫口而出: 撞到月亮的樹!
以上是個人心中導演的小劇場,不準的話也請勿追究 XDDD,不過烤火的時候可以想很多事,有些是比較正經的,譬如說筆者就常常在思考,到底身為巨木的感覺是什麼? 為什麼它們要不停的長高?  長高有什麼好處跟壞處? 長高又需要什麼條件來配合呢?




G0041314
<棲蘭67公尺高的台灣杉巨木--大白>
樹跟人不一樣,它們長高的原因絕不是因為高富帥比較好找馬子 XDDD。身為森林裡最高的樹有些優勢,可以想像到的是長得比鄰居高的話,樹冠層也比較高,可以接收到更多陽光(能量來源),然後阻擋鄰樹的陽光害他們長不高(吃不飽),長越高就離林下的那些魯蛇越遠,遠離那些煩人的藤本植物,不幸發生森林火災也比較不會被燒到重要器官(葉芽花果),此外種子跟花粉從更高的地方散布的話也可以傳得更遠,保證它們優秀的孩子傳遍天下。
不過長高當然不會只有好處,不然大家都比賽長高就好了,就跟NBA的球員一樣,如果長很高伸手直接灌藍就可以贏球的話,那找五個姚明組隊就拿冠軍了,NBA的比賽當然不是這樣玩的,森林裡的樹木花草看似靜靜的很peace,其實暗潮洶湧競爭激烈的很,可不輸NBA的比賽。
P3030603

<還差一點就撞到月亮的樹>
一棵下定決心長高高的樹面對的挑戰包含生理與物理層面,基本上要維持高大的體形就十分耗能,畢竟大個子每天的伙食費就比小個子多很多,就算水分跟陽光都不缺乏,要將水分跟養分傳輸到全身的枝條跟葉片可是一點都不輕鬆,更何況長得高、體重變重,光是支持幾百噸的木材重量、維持挺立就是個難題,舉例來說,高個子的運動員在場上就是容易重心不穩,扭到腳踝膝蓋的機率也比較高點。
身為森林裡最高的樹,還有雷擊的風險,是當仁不讓的避雷針 XDDD,此外高樓層風景雖好,若是遇到颱風,那首當其衝的狂風暴雨也是很恐怖的。
DSC_2527
<雲霧滋養的台灣杉避免過度水分喪失>

過去有許多科學家提出限制樹高的因子,譬如說水分跟養分傳輸的高度限制等等,但在木質藤蔓身上卻觀察不到這等限制,近年來科學家也發現有證據顯示,長在霧林帶的巨木能夠以葉部氣孔吸收空氣中的水氣,所以水分傳遞或許不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巨木多半生長在谷地,除了水源充足以外,可能也是因為比較避風所致,科學家也發現,多樹的巨木呈現圓柱狀的樹形而不是傘形,譬如說大部分的針葉樹跟桉樹,也因此這一類的樹成為世界上的主要造林樹種,因為它們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累積比較多的木材,致力於長高而非橫向發展,也適合造林生產需要。
Global-distribution-of-the-top-ten-extant-tallest-tree-species-See-also-Table-S1-Most_W640
<全世界有超過70公尺以上巨木分布的地區,資料來源: https://doi.org/10.1111/j.1469-8137.2012.04359.x>
檢視世界上有超過70公尺以上巨木分布的地區,其實十分分散,多半在沿海的潮濕地區,或是東南亞的赤道無風帶,那裏有著名的龍腦香科巨木,就是過去常做為廉價建材的柳桉木。
台灣可說是東亞唯一有超過70公尺巨木分布的北界(緯度最高),有學者推測現今巨木分布的地區跟第4紀冰河期的活動相關,因為溫暖的洋流在冰河期使島嶼成為巨木的避難所,也因此在某些緯度較高的地區,譬如說美國西北大西洋沿岸、紐西蘭跟塔斯馬尼亞,至今存在著許多超高巨木,若是將這些樹拿到西歐去種,有些還比原生地長得快,但歐洲的巨木可能在冰河時期滅絕了。
P3190933
<美麗的丹大、中央山脈核心區的巨木森林>
全世界的樹高分布,整體來說還是呈現緯度越低、樹高越高的趨勢,科學家跟據簡單的能量平衡的模式,去推測樹高生長,簡單來說,當樹變得越高,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越高,生長就會變慢,當溫度越高生長率越高,維持生命所需的的能量也變高,而兩者平衡時就是一棵樹生長的極限,根據模式顯示,如果在溫度恆定、而諸如土壤等養分因子不成為限制因子的情況下,攝氏13度是最適合樹長高累積木材的溫度。
沒想到小小樹高也蘊含著大大的生態學問吧? 想要知道更多的話,請於今年12月13日來台南參加巨木地圖發表會吧~



發表會報名連結: https://bit.ly/2PoWdNY

2019/9/11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生態哲學--淺談食物森林與生態廊道

P5240015

<位於花蓮光復甘蔗田廢耕後的平地森林園區>
如果你打開google map的衛星地圖,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市一路往南,你會發現到了光復鄉的時候,整個縱谷平原忽然縮小狹窄,也變得特別綠,這條綠帶銜接著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也就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所在地,2017年,我們在林務局託管的、廢耕超過20年的台糖甘蔗園造林地,設計了一塊約0.6公頃的食物森林,研究食物森林做為野生動物生態廊道,採用自然農法兼顧農業生產的可能性。



EcologicalGallery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在衛星照片上,顯示是一條銜接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的綠帶>
所謂的食物森林,說起來也並不複雜,其實就是參考天然森林裡、植物的多層次分布,來設計作物的多層次配置,以求在有限的空間裡得到最大的收穫率,跟天然林一樣通常都會有喬木層、灌木層跟草本層,甚至可以種植藤本作物跟真菌類分解者(香菇),更高明的設計還考慮作物之間的相生相剋,譬如說一開始使用草本或匍匐的豆科藤本來抑制雜草,而某些香草類的作物則可以抑制害蟲等等,其實在遠古時代,很多部落都是採用這樣的種植方法,一方面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維護,另一方面也難發生大面積單一作物常見的病蟲害。
DSC01001-天然森林
<富含層次的天然森林>
然而食物森林當然不可能都只有好處,譬如說不耕耘也沒有施用化學肥料的話,作物的生長較慢,也無法一次生產大量品質相同、同種類的作物,很難符合目前市場經濟的運作型態,然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既然隸屬於公部門,比較沒有經濟生產的壓力,如果能配合中央山脈生態廊道的建置,以食物森林與自然農法為主題切入,結合木本植物與草本作物共同經營下的立體化糧食生產體系,規劃適合台灣亞熱帶區域、都市林與山坡地的森林食園架構,發展具本土特色的食物森林,以自然農法達到兼顧棲地保育與農作物生產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的經營方向。

FoodForestLocation
<位於月池附近,黃色三角形就是本試驗地>


於是在2017年,我們選擇了一塊0.6公頃的基地,這塊基地原本是河道旁的沖積地,土壤的含石率較高,暴雨時亦有可能成為行水區域,但位於野生動物喜好用來穿越公路的河道旁,動物的使用頻率較高,當時是造林1-2年的草生地(地被草本調查約42種),上木為稀疏的4-5公尺高的烏心石、黃連木、榔榆等樹種。
為了快速成林,最後決定先採用適合花蓮氣候的香蕉做為主體,以蔽蔭其它的果樹如波羅蜜、麵包樹、蘋婆、龍眼小苗的後續生長,選用花蓮當地的食用香蕉種源約10種以及野生台灣芭蕉建置上木,地被層則配合過去筆者的試驗、林下作物建議清單來選種,此外亦參考台南農改場所建議的果園草生栽培草種進行試種。
P9210013
<初期所收集的10種香蕉苗木,將近150株>
於是分別在2017年的9月過後、東北季風的雨季開始之際,辦理2次食物森林工作坊,共栽種了80種作物,將近500棵苗株,初期仍不定期砍草,但希望未來能夠達到短草與長草鑲嵌的地景,用最少的維護人力,達到不需人工砍草的短草皮自然演替狀態,這也是食物森林的終極目標、野生動物最喜歡的棲地環境。
IMG_5488
<參與食物森林工作坊作物栽種實作的在地志工團>
org_8241b6ded3d8c66e_1510298106000
<食物森林林下所栽種的香草園>
MVIMG_20180628_160348
<香蕉苗木在既有造林木下的栽植情形>
IMG_20181129_134334
<被野豬啃食的香蕉樹>
一如我們所願,香蕉在東北季風雨水的滋潤下快速的生長,不過在2018年跟2019年的春秋季,不時有野豬群來訪,也啃食傾倒了不少香蕉樹,其實野豬並不會摧毀整個蕉園,一叢香蕉只要留下不定芽都還會繼續生長。
有了香蕉的犧牲,其它的果樹跟香草倒是長得不錯,過去常被偷竊的台灣天仙果(羊奶頭),由於混生在高雜草中不但都沒有被偷,還結實纍纍,而正如筆者觀察,花蓮南部比較偏向地中海氣候,試驗地柑橘類長得不錯,腰果樹也長得格外健康,於是後期我們又栽種了無花果等苗木。
89927
<園區收成肥美的蘋果蕉>
終於食物森林也屆滿兩年了,香蕉樹倒了又長,長了又倒,終於在今年陸續收成肥美的果實,被野豬汰選過的香蕉異常肥美,同事說野豬也是盜亦有道 XD,此外自然農法種植的土壤跟慣行農法比較,便是充滿著微生物的蓬鬆烏黑,生機盎然,與慣行農法硬梆梆的裸露土壤實在是差很大。
IMG_20181129_155359
<商業種植的香蕉園,土壤裸露而貧瘠>
IMG_20180904_165325
<食物森林的目標是盡可能保持當地長草與短草的鑲嵌地景,以利野生動物棲息移動>


而食物森林也不負我們所託,成為當地野生動物愛用的場所,除了不時可見的在地代言鳥:環頸雉以外,園區的自動相機也拍到山羌、野豬、麝香貓、食蟹獴、竹雞、山鷸、白腹秧雞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由此可知,只要我們給土地時間,好好的對待她,終究大自然也會回報我們的
PB100019
<野生動物專家陳一銘示範如何定位獸徑並裝設自動相機>
麝香貓在邊緣活動

<在食物森林拍攝到的麝香貓個體,陳一銘攝>
環頸雉求偶展示

<環頸雉是在地常見的鳥類,陳一銘攝>
其實我們建造食物森林,除了希望能透過自然農法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最終還是希望能活化在地社群的經濟活動,並進一步豐富當地生態旅遊的內容。
透過自然農法與城鄉在地居民的參與來建立食物森林,期望除了能並可為當地的野生動物提供多樣化的友善棲地,有助於生態保育的推動,由於食物森林的後續將交由當地志工營運管理,平地森林園區的原野景觀開闊而美,非常適合都會居民前來散心踏青,筆者還有一個私心妄想,或許未來食物森林能移交與當地社群繼續維護使用,並進一步使用在地素材來營運,建立在地生產使用的典範,譬如說取用香草園的香草,提供遊客香草茶的飲用等等,建立起人與野生物共享自然資源之良好典範。
IMG_20181129_135847
<經過半年的時間,香草園已蔚然有成>
IMG_20180904_154109
<平森優閒的小憩景點,蟻窩咖啡廳>

此外附近海線新社的葛瑪蘭部落,正是以世界聞名的香蕉絲編織工藝著稱,若是能結合食物森林以自然農法生產的纖維蕉等作物,更能提升食物森林的附加價值,於是我們在2018年的6月底,以當地志工為目標,並以食物森林的主體香蕉樹,與附近的新社部落,協力辦理香蕉絲工作坊,工作坊結束之後,志工們都對香蕉絲工藝的博大精深大為佩服,期望未來有可能提供香蕉布工坊材料,並合辦工作坊活動來達到雙贏的結果。
MVIMG_20180629_104537
<傳承香蕉絲工藝的新社部落新住民媳婦>

MVIMG_20180629_100006
<志工參加新社部落舉辦的香蕉絲工作坊,所練習製作的香蕉絲貓頭鷹吊飾>
經過兩年食物森林實作之旅,其實筆者也從中學習到不少心得,一般人第一眼看食物森林,就好似一片荒地,以農作的角度來評判,似乎漫無章法、缺乏生產力跟競爭力,然而深究以後,才發現其實生機盎然,是不折不扣的一片美好的"荒地"來著。
豐美的土壤、健康生長而多樣化的作物,雖然不如工業產品般上相而整齊劃一,滋味卻美好不已,連野生動物也來認證,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拋開對傳統農園的想像,來試著接納不那麼"乾淨整齊"的食物森林,你說是嗎?
IMG_20180904_170032









<向晚的食物森林與不遠處的中央山脈,看似漫無章法其實生機盎然>

2019/5/15

戶外活動中管理者與參與者的風險管理: 美西南旅行見聞

P4300102
<科羅拉多河泛舟>
今年五月初筆者至美國西南部的乾燥區域各州旅行,很幸運有當地的朋友易思婷(小Po)、專業戶外運動教練的建議下,從事了好幾項戶外活動,深深覺得這塊美洲大地不愧是戶外活動者的天堂,美國自由的風氣也瀰漫在選擇多樣的戶外活動之中,然而如何能享受戶外活動的刺激,又兼顧人身安全,此行也累積了一些心得,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IMG_20190430_154456
<黑色峽谷的起點就是胡佛大壩>

一抵達美國,時差還尚未適應的情況下,筆者先從悠閒的水上獨木舟活動開始。與台灣迥異的是,即便是供應整個美國大西南的重要水利設施: 胡佛水壩,其周邊流域的科羅拉多河跟堰塞湖Lake Mead,都是開放給水域休閒活動的。
你甚至可以從胡佛水壩順階梯而下,花費兩三天、划舟順流而下一條叫Black Canyon(黑色峽谷)的路線,沿途可以搭帳、可以泡天然溫泉、走古道、觀察水鳥跟地景生態,欣賞大西南豪壯的地貌,管理單位不但不禁止這樣的戶外休閒活動,還將周日及周一訂定為機動船禁止日,保障人力舟船的安靜水域,想起過去筆者曾經在台灣南部的水域划獨木舟安靜的觀察水鳥生態,卻被管理單位用吵雜的機動船驅趕的經驗,不禁有點唏噓兩地舟友的命運實在是大不同。
P4300059
<順流而下你可以佔據無人的小沙灘跟朋友共度優閒的一天>

除了訂定每周的無機動船日以外,管理單位也在沿途設置了里程標記,提醒用舟人的安全,沿河亦有解說牌跟小步道,給想要尋幽訪勝的舟友上岸替換一下運動的肌群,管理的方式也適度自由,許多商業團體都提供由專業教練帶領的遊程,自行上網預約,碼頭集合,有經驗的舟友也可以就只租船,跟業者約定下水跟上岸時間,唯一的要求是必須要穿著救生衣,否則會被開罰單而已,我們當天租了2人獨木舟,含救生衣、槳跟解說地圖,一整天也才花費台幣2千塊左右,比起去鄰近的賭城玩吃餃子老虎,可說是健康又省錢。
PANO_20190503_092909
<猶他州Zion錫安國家公園壯闊的地景>
優閒的泛舟活動過後,筆者與朋友驅車2個多小時到錫安國家公園攀岩,搭乘遊園公車的時候,解說員問我們要到哪一區攀岩? 並提供附近的稀有猛禽加州秃鹰(Condor)正在繁殖的訊息,提醒我們在不要干擾的前提下欣賞牠們的生態活動。
根據過去的經驗,美國國家公園或林務署的現地人員都十分專業,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許多即時而有用的建議,譬如說筆者過去在攀爬華盛頓州的雷尼爾山前、到遊客中心申請許可,櫃台的解說員就鉅細靡遺的針對最近步道上的雪況、或步道狀況提醒;攀爬加州高山Shasta時,解說員甚至利用螢幕解說沿途的攀登難關等等,幫助登山客了解現況以及降低攀登風險可說是有莫大的助益。
而正由於管理單位對區域內戶外活動所抱持的正面鼓勵態度,不用說譬如攀岩路徑等等的標示也都做得十分清楚明白,對比台灣北部的國際級攀岩勝地龍洞來說,管理單位風管處很少著墨也就算了,甚至將十分具有在地特色的石梯拆除的亂七八糟,造成攀登者及釣客不必要的危險,想到這裡筆者又再次稀噓了起來。
IMG_20190502_153303


<錫安國家公園是著名的攀岩勝地,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攀登者>
IMG_20190502_112825
<在筆者與朋友享受攀岩的高處風景時,亦有激流舟的泛舟者順流而下,美國的國家公園可說是戶外活動者的天堂>
來自台灣、喜好單車活動的我們,聽說賭城周邊其實是登山車(MTB)的天堂,當然躍躍欲試,非得去嘗試一下不可,於是在記載各類登山車路線的網站MTB project,挑選了一條難度中等,又距離住宿處不遠的登山車道去體驗,這個網站記載了包含全美國、以及世界上其它有名的騎乘路線跟資料,總里程超過20萬公里,類似的登山跟攀岩路線網站也有,叫做 Mountain project,我只能說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在於高樓大廈有多少、有多高,像這種低調的展現,那才是真正的強大。
IMG_20190506_104932

<登山車道,標示清楚,禁止各類機動車輛進入>
當天我們選擇了一家距離登山車道起點較近的商店租賃登山車,店長知曉我們來自台灣十分高興,直誇臺灣的單車品質優良,話說當天我們所騎乘的Trek登山車就是MIT的,老闆教我們怎們下載登山車的手機APP,使用GPS以免在單車道上迷路,話說雖然實際騎乘時,州立公園的標示很清楚,但由於車道系統複雜,還是蠻有可能迷路的,此外因為騎乘的區域是乾燥的沙漠,店長也提醒我們要攜帶足夠的水,並提供一些自救的工具,可說是非常專業。
P8050026
<在晨曦下,筆者與眾多舟友一同划向龜山島>

綜合本次美西南小旅行的戶外活動經驗,我們可以歸納出美國戶外活動的管理方式基本上跟立國原則一樣是採自由開放的態度,但為了降低參與者的風險,管理者或相關業者,都會提供非常詳盡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也都是開放的,提供各界取用。管理單位對現地的狀況能夠詳盡的了解,提供專業的建議,並將路線標示做得很清楚。
而戶外活動參與者也必須承擔自我的風險管理責任,除了在從事活動前,學習相關的技能與知識,透過各種管道了解現況,出發前做好保險,以及意外的備案,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相對的在這些戶外活動風氣盛行的國家,如鄰國日本,多半有專責的機構進行山海救援,救援人員的山野活動技能與知識,也能比擬專業戶外活動者程度。
筆者認為,一個先進國家的指標、國民的幸福指數,不在於國民所得有多高,而是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自由的從事所喜愛的戶外活動,在山海資源如此豐富的台灣,尚且必須為了爭取不會造成任何汙染的水域遊憩權而奮鬥,這不是有點悲哀嗎?



2019/2/15

找樹人的故事: 清八的巨木森林

IMG_20190206_093407
<研究團隊於清八的巨木森林測量臺灣杉巨木樹圍>
一直以來,覺得福爾摩沙的山林最迷人之處,便是追尋島嶼上毎一代過客的足跡,在被生猛的叢林吞沒後,所遺留下的蛛絲馬跡。

曾經在林道傾頹的道班房裡過夜,透過瓦礫仰望星空,覺得此景全世界大概只有在臺灣能輕易享受到,不用跋山涉水個把個月,通常只要兩三天,你就能深入島嶼山林的最深處,品嚐山林的美好與你的孤獨。



在2014年攀爬過臺灣杉三姐妹之後,我們開始尋訪台灣最高的大樹,而這棵樹有很高的機率是一株台灣杉,偶然之間我看到一篇報導,提及玉山國家公園,在2007的一次與布農族耆老的清八通關古道探勘之中,於馬戛次託溪上游發現12個人也無法合抱的台灣杉巨木。
IMG_20090101_165126
<臺灣的山林裡充滿秀麗的景色、與先人活動的遺跡>
為此我特別至水里拜訪了當初帶隊的全洪德(Bagkall,時任玉山國家公園主秘),不過時隔多年他們也沒有留下確切座標地點,而當初帶隊的耆老也做古了幾位。

不過我心中始終掛念這片森林,去年三月在某次海岸山脈的調查中,巧遇了對花蓮的中級山十分熟捻的賴兄,從他處我取得了清古道東段比較近代的GPS航跡,不過畢竟大樹不是他的調查目標,所以也無法提供我確切的座標。

大家要知道,台灣的地形陡峭,要在山區搜尋,誤差一公里就可以搞死人了,所以我當然不會貿然行事。
PANO_20190205_131354
<Qaqatu水池與池畔古老的高山櫟>
同年十月,我在一場研討會裡面認識了中研院在日八古道做布農家屋調查的鄭玠甫博士,因而結識2014年調查清八通關古道東段的張嘉榮團隊,他們有經過巨木森林附近,更留下與巨木合影的照片,這下位點八九不離十可以鎖定在瓜瓜圖池區域(Qaqatu,布農語的凹地之義),不過畢竟這個區域還是很廣闊,於是我拜託成大測量系的王驥魁教授團隊幫我用光達資料搜索該區域的高樹,他給我了一些座標,其中有3棵高於60米的大樹。

這下我就更有信心出發去拜訪這片巨木森林了。
trees
<成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光達所推算的樹高模型>
有鑑於之前在棲蘭用光達探勘大樹,最後因為地形陡峭、光達數據失誤的前例,我這次也不敢太篤定,不過不到現場是不能證實的,好在經歷很多波折,我們的清八探勘小隊終於成行,雖然我對於找到破紀錄的高樹(目前筆者的紀錄是72公尺)並不抱以太大的期望,不過我很想驗證光達模型的準確度,以及實地測量紀錄當地的巨木。
在探勘的過程中,我們不時巧遇百多年前的清古道遺跡,這條清國政府在1875年為了鞏固臺灣島的統治權所修築、穿越玉山山區長達150餘公里的橫斷道路,由於使用頻率很低,完工後20年就又埋沒在荒煙漫草中了,反倒是當地的布農獵人在山區出入時偶爾會利用。
IMG_20190206_074144
<已荒廢百多年的清八古道石階遺跡>
千辛萬苦抵達了調查區域,其實我在前一晚還做了一些儀器失常的惡夢,還好調查當天都沒有發生,實際根據GPS座標到了那片巨木森林,是一塊稍微凹下的盆地,腐植層軟厚,與苔蘚混合散發著清香,一束束的陽光透過這些巨木照射到森林底層,讓人有說不出的愉悅跟放鬆感。

而成大研究團隊、利用樹冠層高度模型所推算的3個座標真的都有大樹,其中一棵我們利用空拍機到樹頂測量,高度的確是光達所推估的63~4米左右,3棵樹有一棵是雲杉、2棵是台灣杉,除了雲杉比較細(直徑2.3米),另2棵台灣杉都很巨大,其中一棵直徑竟超過3.5米! 事實上整座森林裏都是超大的巨木,有森氏櫟也有威氏帝杉,稱之為巨木森林實在當之無愧。

<研究人員空拍巨木森林其中一棵高達64米的台灣杉>

後來我們也找到2008年報導的這株台灣杉,報導裡說樹圍超過20米應該是誤植,實際測量是11.1米,有趣是這次的成員小福就在07年參加過該次探勘,我也是途中才知道,也算是奇妙的巧合,不過這棵台灣杉頂部已經斷折,所以樹高只有47米左右。

想到百多年前遠離家鄉、橫渡黑水溝而來的清國兵卒,在看到這些巨木的時候心裡到底做何想法呢? 我很好奇,同時又有點莫名的感動。

而身為島嶼的子民,與志同道合的人們一同探尋島嶼山林中先祖的故事,又是何其有幸!

最後要對這次探勘的夥伴們、跟規畫作業時提出建議的朋友們,感謝你們一起幫我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