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19

在地消費

這雙
在這期的青芽兒看到美國華盛頓州某個鎮的口號『Think local, buy local, be local』,覺得與最近發生的一些事很契合,就想紀錄一些東西。
最近因為常跑建築工地監工,突然發現我少了一雙鞋,出野外時穿的是雨鞋或登山鞋,平常上班穿的是涼鞋或布希鞋,偶爾比較正式的場合穿皮鞋,原來我竟然連雙運動鞋都沒有啊。
不過也仍然沒有很積極的去買。
上星期經過大潤發,發現很多運動鞋都在特價,不過不管是NB啦、還是Nike,通通是中國的童工做的,連產地越南的都很難找,繞了一圈,發現在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落,有牛頭牌的運動鞋耶,全程台灣製,打五折還不到500塊,不過只有男鞋,結果是Brian買了一雙。
不死心,週末到台南看蘭花展時,決定在牛頭牌的大本營台南找找看,最後在民生綠園的鞋店終於買到牛頭牌的女鞋,順便還補貨了一雙牛頭牌的布希鞋(原本的鞋底都快磨平了),牛頭牌的布希鞋也打五折,價錢還不到croc的一半,卻是台灣製的,很划算。
過了幾天,在全台灣最長月台的汐科火車站(好爛的頭銜),追趕電聯車時全速跑了300公尺,發現牛頭牌的運動鞋真的還蠻不錯穿的。
所以要buy local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得多花很多心思。
而且往往local的產品價格還比拼不過進口貨。
牛頭牌的便宜價格是個特例,像台灣的農產品,明明價格已經很便宜了(一包米才多少錢),還是被跨過太平洋的美國米、或飛過中南半島的泰國米打死,所以電影「正負兩度C」請大家一人一信寫給馬總統救地球,根本就搞錯方向。
要正確的減碳就不能簽免稅的ECFA,反而應該在商品上課碳足跡稅,否則明明是在台灣製的iPhone,售價卻遠遠比美國還有香港貴,這是什麼道理呢?(Brian後來更正,面板有些是台灣製的,組裝是在中國廣東,不過距離台灣還是比美國近囉。)
Buy local應該可以翻譯成「在地消費」吧,還可以引伸到Eat local等等,不過我覺的口號應該修正成 Think Global比較好,畢竟地球的生態系是相連的,很多問題也得Think global才能解決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