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8

傳攀是甚麼? 可以吃嗎?

話說去年的4月,BRW三人組到阿魯巴上了基礎的攀岩課程,我個人的動機是因為研究長在樹冠層的附生植物所需,因為敝人手腳很不靈便 XD,對繩結等確保技術從來也沒有正式的學習過,上山總是土法煉鋼見機行事,覺得有必要加強一下攀登的技術等等。
沒想到接觸攀岩之後,沒多久就入迷了,剛開始攀岩,短時間就能把自己搞得很累,那種全身脫力的疲累其實很爽,因為像我們這種用腦多過於使用四肢的人來說,每周能這樣釋放身體多餘的精力其實蠻紓壓的。
而且攀岩讓我發現我本人左右肌力十分不平衡的現象,並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更均衡的使用身體,此外,攀岩要撐得久,其實跟技巧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攀岩是一種不斷超越體力極限的運動,如果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用更有效率的姿勢完成,就能更省精力,其實跟生態系的原則非常接近。
一開始我們都在人工岩場練習,也就是所謂的運動攀登,基本上這些岩點都是仿製野外岩點的狀況,用脫模的方法製作,而固定岩點的板子也都是模仿戶外的岩壁,最好的品牌多半來自歐洲,尤其是法國,因為攀岩的濫觴就是法國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台灣早期興建的岩場都是法國出品,不過最近因為節省成本,大部分都變成中國製的便宜貨了。
人工岩場的岩壁上都有設置固定點,只要把身上的確保固定在這些固定點上,就能安全地攀爬了,缺點是也只能爬既有的固定路線,優點是能利用很小的場地、岩點的配置以及人工岩壁的造型來模擬困難地形加以練習,此外戶外天氣不佳的時候,設置在室內的岩場也不受影響。
不過對愛登山的我們三人來說,當然天然的岩壁才是王道,而北台灣的戶外攀岩聖地就是龍洞了,剛好離小貓食堂(跟三座核電廠)都很近 XD,雖然也有人在天然岩壁上打永久固定點來進行運動攀登,多數情形下,攀爬天然的岩壁必須利用如主圖的那些工具、自己架設固定點來加以確保,稱之為傳統攀登(簡稱傳攀),這些工具都很貴,所以雖然現在才學攀岩似乎有點老,不過財力也才能負荷啊...... XD
所以10月底,趁東北季風還不是太囂張,我們三人又報名了艾格探險所開的傳攀課程,在龍洞進行2個周末的訓練,不過運氣很好的我們,剛好那兩個周末都見識到龍洞的狂風巨浪。
傳攀所需要的裝備實在是很多,在攀爬前都要一一檢查,思考每一個攀爬的步驟,因為掛在岩壁上才發現出錯的時候,恐怖可是加乘100倍也不只啊!
在野外由於每次面對的情形都不同,除了體力以外,傳攀等於又要考驗思考力跟臨機應變的能力, 結果又回到頭腦不簡單的世界 (囧)
在寬廣無邊的岩壁上作業,一開始可是嚇得批批錯,可是下岩壁之後又覺得完成一條路線的感覺好嗨,我想傳攀分泌的腦內多巴胺一定很高 XD
 
三人在龍洞完成的第一條傳攀路線叫做"結晶",去程在黃金谷小徑路邊看到很漂亮的石英結晶,可惜大的都被敲下來了。
第二周緊接著練習多繩距攀登,攀岩我們通常會帶60米長的繩子,考慮垂降回地面的高度,一次攀爬大概就是20-25米左右的高度,稱之為單繩距,如果岩壁高於25米,就必須在中間架設確保站,抽繩再爬,稱之為多繩距攀登,國外有些大岩壁(big wall),可能要爬幾十段繩距,花費一天以上呢!
課程結束後一周,龍洞天氣預報是好天氣,我們又出發去上課時來不及爬的結訓路線"鯨魚頭",有沒有像?
第一段繩距結束,坐在鯨魚頭旁邊休息的樣子,視野極好,不過看到下一段路,我立馬想垂降回地面了 XD
還好有高手先鋒。
這天的天氣預報失準,後來颳起狂風,連岩壁都快站不穩。
還好經驗豐富的教練(也就是艾格的首席 XD),把我們平安的帶下岩壁。
回程時鐘塔平台區竟然被大浪淹沒 (上圖還有個不怕死的老外強行通過),由於我們是怕死的台灣人 XD,首席此時立馬拿出攀岩工具,像好岩壁,開始找尋出路。
後來穿越幾乎沒有人跡林投林回家,搞得有點像中級山探勘的fu,你看傳攀是不是非常自由,真是令人入迷的運動啊!
回程時看到的烏龜岩,沒想到2周後,我們又用剛學到的傳攀技術登上烏龜岩了,希望有一天,能嚐嚐在大岩壁上,吊掛帳棚過夜的滋味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